“令范仲淹统筹泾原、环庆路战后事宜,安抚流民,发放赈济,帮助百姓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令石普整顿鄜延路防务,清点战损,补充兵员器械。”
“阵亡将士,厚加抚恤;有功人员,详细造册,报由本帅,统一向朝廷请功。”
他的每一项指令,都着眼于长远,体现着一位成熟统帅的责任与担当。尤其是他坚持由自己统一为西线将士请功,而非让各部自行上报,这既是为了公平,也是为了进一步强化他对西线军队的掌控力。
在处理完紧要军务之后,杨延昭做出了一个出乎许多人意料的决定——上表辞去陕西路经略安抚使之职。
在这份言辞恳切的奏章中,他首先将西线胜利归功于“陛下天威”、“将士用命”,自己只是“恪尽职守,偶建微功”。随后,他陈述了西线战事已平,然北疆防务关系重大,辽国近期内乱,局势不明,需得力大将坐镇,自己“不敢久离重地”,故此恳请陛下允准他卸任西线帅印,返回北疆本镇。
这一招以退为进,堪称高明至极!
他主动交还权柄,既彰显了自己不贪恋权势、公忠体国的胸怀,堵住了王钦若等人口中“权重震主”的攻讦之词;又巧妙地将焦点引回了北疆防务的重要性上,提醒朝廷,他杨延昭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西线,更在于维系整个北方边境的安宁。同时,这也是一种无声的示威——西线已平,我功成身退,但北疆,依旧离不开我!
果然,这份辞表送到汴梁,赵恒在稍感意外的同时,也不由得松了一口气。杨延昭主动交权,无疑是最好的结果。他自然不可能真的就此让杨延昭完全脱离西线事务,毕竟其威望能力摆在那里。最终,朝廷下旨,对杨延昭的功绩再次褒奖,准其卸任陕西路经略安抚使,返回北疆本镇,但仍“遥领”西线军事顾问之职,西线重大军务,仍需咨其意见。
尘埃落定。
杨延昭在西线军民发自内心的夹道欢送中,离开了庆州,返回定州。他的车驾所到之处,百姓箪食壶浆,焚香跪拜,其声威之盛,场面之隆,远超任何一次钦差巡边。
凯旋的余威,如同实质般笼罩在杨延昭的身上。此一战,他不仅挽救了大宋西陲,更将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如今的他,已不再是单纯的北疆统帅,而是整个大宋王朝在军事上几乎无可替代的擎天巨擘。
然而,站得越高,风越大。杨延昭深知,经此一役,他已然成为了整个帝国最耀眼,也最容易被风暴席卷的目标。龙蛇起陆,在辉煌与荣耀之下,隐藏的是更加深邃的暗流与更加严峻的挑战。返回北疆的他,将如何面对这功高盖主之后的全新局面?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