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惊澜再起(2 / 2)

这是原则性的底线,绝不能退让。

“那……我们具体该如何应对?”杨延光问道。他知道,光是态度强硬还不够,需要有具体的策略。

杨延昭早已胸有成竹:“第一,对待审计班子,以礼相待,他们要查什么,只要不涉及军机,一律提供。但派我们的人全程‘陪同’,他们去哪里,看什么账,问什么人,都要记录在案。同时,将我们历年保障军需、维持边防的艰难,以及朝廷时有拖延粮饷的旧账,也‘不经意’地让他们看到一些。”

这是要以透明对审查,同时反将一军,让朝廷的人也看看边关的不易。

“第二,关于轮换,由延光你负责与枢密院来使交涉。态度要诚恳,表示理解朝廷体恤之意,但必须强调边关专业性和延续性的重要。可以同意部分非关键岗位的轮换,但石普、李士彬等西线支柱,以及‘掠火骑’核心军官,绝不能动!若朝廷强逼,便以西线夏寇猖獗,临阵易将乃兵家大忌为由,据理力争!必要时,可请西线将士联名上书,陈明利害!”

这是以边防实际需要为盾牌,抵御不合理的人事调动。

“第三,军工作坊之事,由延环负责。严格保密条例,没有我的手令,任何人不得窥探核心工艺。若朝廷派人来‘观摩’,可以让他们看一些无关紧要的环节,或者已经淘汰的旧械。想要更多?让他们拿着陛下的特旨来!”

这是寸土不让,坚守军事机密底线。

“此外,”杨延昭看向王贵,“让我们在汴梁的人,将朝廷此番‘苛待’边军、不顾边防实际的举动,巧妙地散播出去。尤其是要让那些清流言官和关心边事的士林人士知道。我倒要看看,这‘自毁长城’的骂名,他王钦若担不担得起!”

舆论,也是一把利器。

分派已定,众人心中稍安,各自领命而去。

接下来的日子,定州城仿佛变成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审计班子在庞大的账册库房中埋头查账,身边却总有北疆的文吏“热情”陪同,不时还“抱怨”几句边关粮饷转运之难;枢密院的使者与杨延光等人反复磋商,唇枪舌剑,围绕着轮换名单争得面红耳赤;而杨延环则牢牢守着他的军工作坊,对朝廷的质询,一律以“此乃军机,非奉明诏不敢泄”挡回。

北疆上下,在杨延昭的统领下,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与纪律。面对来自朝廷的压力,没有慌乱,没有怨言(至少表面如此),只有一种沉默而坚定的执行。这种铁板一块的姿态,反而让那些来自汴梁的“钦差”们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而与此同时,关于朝廷苛待边军、猜忌功臣的议论,也开始在汴梁的茶楼酒肆、士林清议中悄然流传开来,引起了不少人对王钦若等人的非议。

杨延昭便在这惊涛骇浪之中,如同真正的砥柱,稳稳地屹立在北疆。他以事实为盾,以道理为矛,以边关安危为质,与来自汴梁的政治风暴,进行着一场看似被动,实则步步为营的较量。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王钦若绝不会就此罢休。眼前的这些公文、审计、质询,或许都只是前奏。真正的杀招,恐怕还在后面。这场关乎北疆命运,也关乎杨延昭生死荣辱的政治博弈,远未到结束的时候。惊澜再起,砥柱能否依旧惊涛骇浪?考验的,是耐心,是智慧,更是绝对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