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化险为夷(2 / 2)

一番话,如同洪钟大吕,震得众将心神激荡。那点因封赏不公而产生的怨气,在更宏大、更沉重的责任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杨延训低下了头,紧握的拳头缓缓松开。王贵眼中的寒冰也渐渐融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深沉坚定的光芒。

杨延昭走到杨延训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三哥,你的勇武,你的功劳,弟兄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北疆的稳固,离不开你‘掠火骑’的刀锋。”他又看向王贵:“王贵,你‘锐士营’的每一次潜行,每一次搏杀,都是插入敌人心脏的匕首。你们的功绩,铭刻在这边关的土地上,无人可以抹杀!”

他重新回到主位,声音沉静而充满力量:“朝廷的封赏,我们领了。但我们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比争功邀赏更重要百倍!”

“其一,整顿防务。此次与耶律隆庆交手,暴露出我们防线仍有薄弱之处。各军需总结经验,加固工事,完善协同。”

“其二,厚抚伤亡。所有阵亡将士,抚恤加倍,由我节府直接拨付,确保落到家人手中。伤残者,妥善安置,绝不能让他们流血又流泪!”

“其三,强化练兵。‘掠火骑’需扩编,步卒对抗骑兵战术需深化,各军轮战制度需坚持。”

“其四,积蓄力量。屯田要扩大,军工作坊要加速,粮草军械的储备,要足够支撑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

他每说一条,众将的眼神就更亮一分。太师没有被汴梁的猜忌所困扰,他的目光依然清晰地投向未来,投向如何让北疆变得更加强大。

“至于朝廷要求详报战事经过、兵力钱粮耗费……”杨延昭嘴角微扬,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那就据实禀报,事无巨细,让他们看个清楚明白。我们要让朝廷,让陛下知道,北疆的每一分力量,都用在了保家卫国的刀刃上!也要让他们知道,维系这道钢铁防线,需要付出何等巨大的代价!”

他的策略很清楚:以绝对的忠诚姿态和无可挑剔的业绩,来应对一切的猜忌。用实实在在的边功和无可替代的防御价值,让朝廷即便忌惮,也不得不倚重。

“诸位,”杨延昭最后肃容道,“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事,更需有非常之胸襟。我等既为人臣,又为边将,守土卫民,乃天职所在。纵有千般委屈,万般艰难,此志不可夺,此心不可移!愿与诸君共勉,砥柱中流,护我河山!”

“愿随太师,砥柱中流,护我河山!”众将心悦诚服,齐声应诺,声音汇聚成一股坚定的洪流,冲散了所有的不平与阴霾。

杨延昭成功地化解了封赏不公可能引发的内部危机,将众人的注意力重新引导到巩固边防、增强实力这一根本目标上。他就像一块真正的砥柱,屹立在北疆的激流之中,无论来自外部的风浪多么汹涌,来自内部的暗流多么诡谲,都无法动摇他守护这片土地的决心,也无法撼动他以绝对的实力和价值构建起的权威。

经此一事,北疆军心非但没有涣散,反而更加凝聚。将士们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荣辱与共,他们的命运前途,与这位目光远大、意志如钢的杨太师紧密相连,与脚下这片用鲜血扞卫的土地紧密相连,而非完全系于南方那座繁华却充满算计的帝都。

北疆,在杨延昭的统领下,正以一种更加独立、更加坚韧的姿态,继续着它的使命。而这份日益强大的实力与向心力,也必将对未来大宋的朝局乃至国运,产生深远而不可预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