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惊雷乍现(2 / 2)

“张咏之事,查实了吗?”赵恒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人证物证俱在!涉案官员皆可作证!”王钦若连忙道,“依老臣之见,当立即锁拿张咏回京受审,并严查其与北疆之关联!否则,国法何在?朝廷威严何在?”

就在这时,殿外内侍来报:“陛下,杨太师八百里加急军报!”

赵恒精神一凝:“快呈上来!”

王钦若心中也是一紧,暗忖这杨延昭此时上奏,所为何事?

赵恒展开军报,快速浏览。军报的前半部分,是杨延昭基于“边境斥候侦察及多方情报汇总”,对辽国可能发动春季攻势的详细预警。他分析了耶律隆庆的动向,指出了可能的主攻方向,尤其是提醒朝廷注意河东路的防御,并禀明了北疆已采取的相应戒备措施。措辞严谨,有理有据,一片公忠体国之象。

而在军报的最后,杨延昭笔锋一转,提到了张咏:

“……臣闻河北西路转运副使张咏,奉旨核查漕运,恪尽职守,不避权贵,查出蠹虫数只,为国挽损甚巨。然臣亦风闻,有涉案奸佞,恐罪行败露,竟倒行逆施,构陷忠良,污蔑张副使与边军勾结,意图混淆圣听,掩盖其罪。张副使清廉刚直,朝野共知,今蒙此不白之冤,臣虽远在边陲,亦感愤懑!恳请陛下明察秋毫,勿使干吏寒心,勿令国法蒙尘!北疆十万将士,皆翘首以盼陛下圣裁,亦愿我大宋朝堂,清朗如斯边关之月!”

这最后一段,看似为张咏辩白,实则字字千钧。既撇清了自己与张咏有“勾结”的嫌疑(强调是“风闻”和“污蔑”),又将张咏定位为“忠良”、“干吏”,把攻击张咏的人打成“奸佞”、“蠹虫”。更厉害的是,最后抬出了“北疆十万将士”,这已不是简单的辩白,而是一种温和却坚定的姿态展示。

赵恒看完,久久不语。他将杨延昭的军报递给王钦若:“王卿,你也看看。”

王钦若接过一看,脸色顿时变得极其难看。他没想到杨延昭的反应如此之快,手段如此老辣。这份军报,先是抛出重要的军情预警,彰显其时刻心系国事的忠臣本色,然后才轻描淡写却又力道万钧地化解了针对他的构陷。尤其是最后那句“北疆十万将士皆翘首以盼”,简直就是无声的警告!

“陛下,这……杨太师此言,未免有挟边军以自重之嫌啊!”王钦若试图最后挣扎。

赵恒却摆了摆手,脸上露出一丝疲惫。杨延昭的军报,尤其是关于辽国可能入侵的预警,让他瞬间清醒过来。无论朝堂如何争斗,北方的狼才是心腹大患。此刻若自毁长城,追究莫须有的“勾结”罪名,逼反了杨延昭,那才是真正的亡国之举!

“张咏之事,交由三法司会审,务必查明真相,不枉不纵。”赵恒做出了决定,语气不容置疑,“至于杨太师所奏辽国异动,枢密院即刻会同兵部商议,拿出应对方略。河北、河东诸路,严加戒备,一应军需,优先保障北疆。”

他看了一眼脸色灰败的王钦若,淡淡道:“王卿,你是老臣,当知轻重。眼下,御敌于国门之外,才是头等大事。其余诸事,暂且搁置吧。”

王钦若心中一凉,知道这一次,自己又输了。陛下虽然并未斥责他,但那句“当知轻重”,已是极大的敲打。在实实在在的国防压力面前,他那些玩弄权术、构陷忠良的手段,显得如此苍白和可笑。

“老臣……遵旨。”王钦若躬身退下,背影竟有几分佝偻。

福宁殿内,赵恒独自一人,看着杨延昭的军报,又看了看那几份弹劾奏章,长长叹了口气。杨延昭这颗棋子,如今已成了支撑大局的擎天之柱,动不得,甚至……有些快掌控不住了。这种既倚重又忌惮的复杂心绪,恐怕将长久地萦绕在这位大宋天子的心头。

而定州城的杨延昭,在发出那封八百里加急后,便不再关注汴梁的风雨。他知道,自己的组合拳——王贵舍命带回的军情,以及那份措辞精准的军报——足以暂时稳住朝堂局面。

他的全部精力,都已投入到应对北方那即将到来的、真正的惊雷之中。耶律隆庆的刀锋指向何处,即将见分晓。北疆的铁幕已张,利刃已砺,只待那石破天惊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