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暗流再涌(1 / 2)

第一百四十六章暗流再涌

杨延昭在西线的励精图治,如同给一台生锈的战争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汰弱留强后的西军,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几支新组建的机动部队,在李士彬、野利刚浪棱等宿将的统领下,频频出击,不仅有效遏制了西夏小股部队的渗透骚扰,甚至数次反向深入横山,焚毁了西夏几处前沿哨所和小型粮囤,取得了以往难得的小胜。

西线军心士气为之一振,对杨延昭这位新任宣抚使的认可度与日俱增。连最初心存疑虑的石普,在看到实实在在的战果和军纪改观后,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年轻的太师,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然而,就在西线形势看似一片大好之际,来自后方汴梁的暗流,再次不合时宜地汹涌而来,而且这一次,来得更加隐秘和刁钻。

这一次的突破口,并非直接指向杨延昭本人,而是指向了他赖以维系北疆、西线庞大军事体系的生命线——粮饷。

这一日,陕西转运使范雍,这位一直与杨延昭配合尚算默契的文官,愁眉苦脸地找到了暂驻延州的杨延昭。

“太师,大事不妙!”范雍也顾不得寒暄,直接将一份来自三司(户部、度支、盐铁)的公文递了过来,“朝廷……朝廷要核查去岁及今春,北疆及西线所有‘特别支用’款项,并要求暂停拨付下一季度的部分军饷,待核查清楚后再行发放!”

“特别支用?”杨延昭眉头一皱,接过公文快速浏览。所谓“特别支用”,指的是超出常规军费预算,用于诸如“探事马”情报活动、“锐士营”特殊装备与犒赏、战时紧急采购、以及抚恤阵亡将士家属等项目的费用。这些费用往往数额巨大,且因涉及军机,账目不可能完全公开透明。

此前张耆和皇城司查账,主要针对的是常规军费,对这些“特别支用”虽有关注,但被杨延昭以“军机”为由挡了回去。如今,三司直接行文,要求核查并暂停拨付,这分明是抓住了北疆和西线军需命脉,进行釜底抽薪!

“范兄,此事从何而起?为何如此突然?”杨延昭沉声问道。他知道,没有朝中重臣推动,三司绝不敢如此明目张胆地卡边军的脖子。

范雍叹了口气,压低声音:“太师,据下官在汴梁的同窗透露,是王相爷(王钦若)授意。他指使人在朝中放出风声,说北疆、西线‘特别支用’数额惊人,远超常理,恐有‘虚冒侵吞’之嫌,要求严查。如今陛下虽未明确表态,但显然是默许了……”

王钦若!果然又是他!杨延昭眼中寒光一闪。此人虽因之前西夏密使之事受挫,但显然贼心不死,换了一种更阴毒的方式卷土重来。

“核查便核查,为何要暂停拨付军饷?”杨延光在一旁怒道,“军中儿郎等着粮饷养家糊口,一旦拖欠,必然军心不稳!这分明是想逼我们造反!”

范雍苦着脸:“说是……说是为防止有人趁机转移赃款,待账目厘清,若无问题,自会补发。”

“好一个‘防止转移赃款’!”杨延昭冷笑一声,“这是阳谋。他知道我们无法提供所有‘特别支用’的明细,一旦核查,必然能找出‘疑点’。即便最终查无实据,这拖延拨付期间造成的军心浮动,以及后续可能出现的克扣,都足以让我们焦头烂额,甚至引发兵变!”

这一招,比直接弹劾更加狠辣。它不直接攻击杨延昭个人,而是攻击整个北疆和西线的军事体系,动摇其根基。

“太师,如今之计,该如何是好?”范雍忧心忡忡,“西线整军正值关键,各处堡垒修缮、新军装备、士卒犒赏,皆需钱粮。若饷银断绝,不出月余,必然生变!”

杨延昭沉默片刻,大脑飞速运转。硬顶?不行,对方拿着朝廷法度说事,强行索要,反而坐实了“心虚”。解释?那些“特别支用”根本无法,也不能完全解释清楚。

必须另辟蹊径。

“范兄,”杨延昭抬起头,目光锐利,“朝廷只是要求核查‘特别支用’,并暂停部分军饷,并未说所有钱粮都停了吧?常规的军饷、粮草调拨,是否依旧进行?”

范雍一愣,仔细看了看公文:“这……公文上只提及‘特别支用’及部分额外军饷暂停,常规额度……似乎并未明言停止。”

“好!”杨延昭眼中精光一闪,“那就按常规额度发放!能发多少,先发多少!优先保障士卒基本口粮和最低饷银,绝不能让前线将士饿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