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这份明发旨意之后,随之而来的,还有几封通过不同渠道送达的密信。
一封来自枢密使曹玮。信中在祝贺西线稳住的同时,隐晦地提醒杨延昭,朝中对于他“坐视金明寨苦战三日而不救”颇有非议,虽有结果证明其正确,但此种“冷硬”作风,易授人以柄,劝他日后行事,需更多考量“人言”与“物议”。
另一封来自他在御史台的一位“朋友”。信中透露,王钦若等人正在暗中搜集西线将领,尤其是石普等人对杨延昭用兵方式的“不同看法”,并试图将金明寨的巨大伤亡,归咎于杨延昭“指挥失当”、“罔顾士卒性命”。
更让杨延昭目光一凝的,是第三封密信。信中提到,近日有西夏使者秘密抵达汴梁,虽未正式朝见,却与王钦若府上的人有所接触。其目的不言自明——离间
“果然来了。”杨延昭将几封密信在烛火上点燃,看着它们化为灰烬。李元昊在军事上受挫,立刻转向了政治和外交上的攻势。而王钦若之流,为了扳倒自己,竟不惜与虎谋皮!
“六郎,王钦若这老贼,竟敢私通西夏!”杨延光得知后,气得目眦欲裂。
“没有证据,奈何不了他。”杨延昭语气平静,但眼中寒光闪烁,“但他此举,倒是提醒了我们一件事。”
“什么事?”
“我们在西线,乃至在朝堂,都太过被动了。”杨延昭沉声道,“总是等别人出招,我们再应对,难免捉襟见肘。李元昊可以派人来汴梁散布流言,我们为何不能?”
杨延光一愣:“太师的意思是?”
“李德明年老,其子元昊雄才大略,却性烈桀骜,急于立威夺权。西夏内部,岂是铁板一块?”杨延昭嘴角勾起一抹冷意,“他李元昊可以离间我们,我们同样可以离间他们父子,离间他们各部!这件事,交给王贵的锐士营去办。让他们的人,在西夏境内,好好宣扬一下李元昊的‘丰功伟绩’,尤其是……他此次在金明寨损兵折将,却无功而返的‘英明决策’!”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杨延光眼睛一亮,这绝对是诛心之策!
“另外,”杨延昭继续道,“给我们在汴梁的人传信,让他们也动起来。不必直接攻击王钦若,多宣扬北疆、西线将士浴血奋战的艰辛,以及……某些朝臣不顾大局、只知党同伐异的行径。要把水搅浑,不能让王钦若一手遮天。”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在战场上击败敌人,开始更主动地运用政治和情报手段,来维护自己和北疆(包括新接手的西线)的利益。他知道,与汴梁那些人的斗争,将是另一场不见硝烟,却同样凶险的战争。
金明寨的余波尚未平息,新的暗礁已然浮现。杨延昭站在定州城头,目光掠过北方依稀的山影,又望向南方遥远的帝都。
前有狼,后有虎。但他这条船,已不再是只能随波逐流。他握紧了舵轮,准备迎着惊涛骇浪,闯出一条自己的航路。西线的烽火暂歇,朝堂的暗战,却刚刚进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