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西线暗影
兼领陕西路宣抚使的圣旨,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涟漪迅速从定州扩散至千里之外的陕西诸路。杨延昭的威名早已随着北疆大捷传遍天下,如今这位“杨无敌”即将节制西线兵马的讯息,更是让整个西北边陲为之震动。
反应最为激烈的,自然是雄踞河套、虎视关中的西夏。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西夏王宫。
国主李德明高踞王座,虽已年近五旬,鬓角染霜,但那双鹰隼般的眼睛里依旧闪烁着精明与野心。他下方,站立着其最为倚重的儿子,时年二十出头、锋芒毕露的李元昊。
“父王,南朝皇帝竟让那杨延昭兼领陕西!”李元昊声音洪亮,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与战意,“此人能在北疆连败耶律隆庆,确非庸才。如今他目光西顾,对我大夏而言,是危机,亦是机遇!”
李德明抚着颔下短须,眼神深邃:“机遇?昊儿,此言何解?”
“父王明鉴!”李元昊上前一步,年轻的脸庞上满是自信与桀骜,“杨延昭虽强,但其根基在北,如今骤然兼领西线,必然面临诸多难题。陕西诸路军将是否服膺?地理民情是否熟悉?北辽是否会趁其分心再度南下?此皆其掣肘之处!”
他眼中闪烁着野性的光芒:“况且,据儿臣所知,南朝朝廷对杨延昭猜忌已深,此番任命,名为重用,实为驱虎吞狼,亦含制衡之意!杨延昭在西线,必然束手束脚,难以全力施为!这正是我大夏的机会!”
李德明微微颔首,露出赞许之色:“不错。杨延昭确是劲敌,但并非无懈可击。我儿有何打算?”
李元昊成竹在胸:“其一,可遣使至汴梁,表面恭贺南朝大捷,实则试探其朝廷对杨延昭的真实态度,若能离间,则事半功倍!其二,我军当加紧备战,趁杨延昭立足未稳,对其防线进行试探性攻击,摸清其虚实,若能小胜,则可大涨我军士气,打击其威望!其三,可秘密联络北辽耶律隆庆,虽未必能使其即刻南下,但至少可让杨延昭不敢轻易将北疆精锐西调!”
“好!”李德明拍案而起,“就依我儿之策!杨延昭想来西线立威?那我大夏,就先给他送上一份‘厚礼’!”
几乎在李德明父子定策的同时,陕西路的核心——延州(今延安),气氛也同样复杂。
宣抚使司行辕内,原陕西路最高军事长官,鄜延路马步军都部署石普,面色阴沉地坐在下首。他年约五旬,是西军宿将,资历深厚,但近年来面对西夏李元昊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屡屡受挫,颇感力不从心。如今朝廷空降一位权势熏天的杨太师来“兼领”西线,虽明面上是上官,但石普心中难免有些不是滋味。
“石将军,杨太师兼领西线的旨意已下,不日便将行文各方。西线防务,还需将军多多费心,鼎力相助啊。”说话的是陕西转运使范雍,他是个文官,主要负责后勤粮饷,与石普还算相得。
石普哼了一声,语气有些生硬:“杨太师威震北疆,用兵如神,有他老人家坐镇,想必李元昊那黄口小儿必定望风而逃,何需石某这等败军之将费心?”
范雍知其心中不快,劝慰道:“将军何必妄自菲薄?西线情势与北疆不同,李元昊狡诈如狐,非耶律隆庆那般堂堂之阵可比。杨太师初来,地理民情、诸将脾性皆不熟悉,正需将军这等老成宿将辅佐,方能尽快稳定局面。”
石普沉默片刻,叹了口气:“范兄所言,石某岂会不知?只是……罢了,既然是朝廷旨意,石某遵命便是。只望这位杨太师,莫要如那张耆一般,只知指手画脚,不懂边事艰难。”
他话语中,依旧带着一丝对“空降”长官的本能抵触,以及对杨延昭是否能适应西线特殊战法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