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战云压城(2 / 2)

“你率五千铁骑,皆为一人双马,携带十日干粮。”杨延昭的手指划过沙盘,指向拒马河上游,辽军侧翼的方向,“自此潜行渡河,不必与辽军主力纠缠。你的任务只有一个——深入敌后,找到耶律隆庆的粮道,给我狠狠地打!能烧则烧,能截则截!让他前线大军,无粮自乱!”

“哈哈!好!这活儿俺喜欢!”杨延嗣摩拳擦掌,眼中凶光毕露。

众将闻言,皆是心中一震。派骑兵深入敌后,断其粮道,这招在莫州之战中对李元昊用过,如今又要用在耶律隆庆身上!此计虽险,但若成功,效果极大!

“太尉,此举是否太过行险?耶律隆庆非李元昊可比,其后方必有重兵护佑粮道……”仍有将领担忧。

“正因为耶律隆庆非李元昊可比,他才更想不到,我们敢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主动派兵深入其腹地。”杨延昭沉声道,“况且,延嗣所部皆是轻骑,来去如风,不求歼敌,只求破坏。耶律隆庆想抓到他,没那么容易。”

他环视众人,语气斩钉截铁:“此战,关键在于‘拖’和‘扰’!拖住耶律隆庆渡河的步伐,扰乱其后方补给。西线战事不利,朝廷内部不稳,我们必须在北线打出威风,打出时间!只要能将耶律隆庆牢牢钉在拒马河北岸一个月,西线压力必减,朝廷也能缓过气来!”

“末将等明白!”众将齐声应诺,再无异议。杨延昭的部署,既有正兵固守,又有奇兵扰敌,将有限的兵力运用到了极致。

军议结束,众将纷纷领命而去,紧张有序地开始部署。

杨延昭独自留下,目光再次落在沙盘上。他的计划看似大胆,实则也是无奈之举。北疆兵力有限,东西不能兼顾,只能行险一搏。他将最危险的任务交给了最骁勇也最信任的七弟,心中并非没有担忧。

“六郎,”杨延光去而复返,低声道,“张耆那边……是否要通知他参与防务?毕竟他是朝廷钦命的制置副使。”

杨延昭沉吟片刻,摇了摇头:“不必。让他留在定州,协助处理后勤政务即可。军事指挥,无需他插手。”

在这种关键时刻,他绝不能允许任何不确定因素干扰前线的指挥。张耆的态度暧昧,其背后势力更是敌友难辨,必须将其排除在核心决策圈之外。

杨延光会意,点头离去。

就在北疆紧锣密鼓备战之时,汴梁的旨意终于在一片混乱中下达了。

旨意内容充满了矛盾的焦虑:一方面严令杨延昭必须守住北疆,不得有失;另一方面,又要求他“审时度势”,“勿浪战求功”,并再次强调了“失地同罪”。对于西线的危局,旨意只是要求陕西诸路“竭力自守”,并催促周边兵马“相机援应”,却拿不出任何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显然,朝堂上的大佬们依旧在互相扯皮和猜忌之中,“青萍”的阴影和皇城司的抓捕行动,让整个中枢几乎陷入了半瘫痪状态。

接到这份含糊其辞、推卸责任的旨意,杨延昭只是冷笑一声,随手放在一边。他早已不对汴梁的决策抱有任何期望。北疆的命运,只能掌握在北疆将士自己手中。

拒马河南岸,宋军阵地。

无数军民正在加紧加固工事,挖掘壕沟,设置拒马。杨延光骑马巡视,不断下达命令,调整布防。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紧张的气息。

河北岸,辽军的营寨连绵不绝,人喊马嘶之声隐约可闻。耶律隆庆站在一座临时搭建的高台上,眺望着南岸宋军的动向,嘴角带着一丝志在必得的笑意。

“杨延昭……莫州之仇,今日当报!看你如何抵挡我五万铁骑!”他仿佛已经看到麾下勇士踏破南岸防线,饮马黄河的场景。

然而,他并不知道,一支五千人的宋军精骑,已经在杨延嗣的率领下,如同暗夜中的利刃,从上游一个隐秘的渡口,悄无声息地潜过了拒马河,如同一支射出的毒箭,直插他的后方软肋。

战云,已然压城。

一场决定北疆命运,甚至可能影响整个大宋国运的大战,即将在这条古老的界河两岸,猛烈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