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功高难赏(2 / 2)

赵恒坐在龙椅上,看着下方争论的臣子,刚刚因为捷报而产生的喜悦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疲惫和矛盾。

王钦若等人的话,虽然不中听,却实实在在地说中了他内心最深处的隐忧。杨延昭的能力越强,功劳越大,他越是感到一种难以掌控的不安。莫州大捷,还可以说是依托城池,防守反击。此次延州之战,杨延昭却展现出了极强的进攻性和战略主动性,千里奔袭,调动敌军,一击致命!这种能力,放在边关大将身上,是国家的幸运,但若放在一个权势过重、难以制约的将领身上……

他想起之前张耆密奏中提到的,关于北疆军费“存疑”之事,虽然杨延昭后续提供了详细说明,但那种“便宜行事”的权力,本身就让他感到不适。

“够了。”赵恒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制止了

大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皇帝身上。

赵恒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杨延昭之功,朕深知之。赏,是一定要赏的。”

他话锋一转:“然,王卿等所虑,亦非全无道理。国家名器,不可轻授。杨卿已位极人臣,若再加重赏,恐非其福。”

这是一种典型的帝王心术,既不想寒了功臣的心,又不想让其权势进一步膨胀。

最终,经过与几位重臣的紧急磋商,赵恒做出了一个看似恩宠无比、实则意味深长的决定:

加封杨延昭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赐丹书铁券,赏金银绢帛各万数。其麾下杨延嗣、折惟昌、刘平等将领,皆按功升赏,士卒厚加犒劳。

然而,在实质性的权力安排上,旨意却写道:“……西陲既平,着杨延昭卸任陕西路宣抚使,北疆事务繁巨,仍以枢密副使、河东河北宣抚大使本职,速回定州镇守。所率西征之定州军马,除留部分协助陕西路整顿防务外,主力亦随其北返。”

没有新的职权授予,没有扩大其节制范围,反而明确要求他交卸西线的临时指挥权,立刻返回北疆本职岗位。那“太尉”的尊号和三司仪仗,更像是用来安抚和补偿的虚衔。

旨意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延州。

当钦差宣读完圣旨,行辕内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幕僚和将领们面面相觑,虽然封赏厚重,但那句“速回定州镇守”以及要求交卸兵权、即刻北返的明确指令,像一盆冷水,浇在了不少人心头。

“臣,杨延昭,领旨谢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杨延昭面色平静,一丝不苟地叩首接旨,脸上看不出任何喜怒。

钦差走后,杨延嗣第一个忍不住,压低声音愤愤道:“六哥!朝廷这是什么意思?仗打完了,就急着把我们撵回去?连让将士们休整几日都等不得吗?”

“是啊,太尉,”刘平也皱紧了眉头,“李德明虽退,但其主力未损,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此时让太尉北返,西线防务……”

杨延昭抬手,制止了众人的议论。他目光扫过在场诸将,缓缓道:“陛下旨意已下,我等身为臣子,唯有遵命。西线防务,朝廷自有安排,非我等所能置喙。”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严肃:“传令下去,即刻准备班师。西征将士,有功者赏,伤亡者抚,不得有误。五日后,拔营北返!”

命令下达,无人再敢异议,但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感,却笼罩在众人心头。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似乎并未带来预期的荣耀与安定,反而将主帅推向了一个更加微妙和危险的境地。

杨延昭独自一人走到院中,仰头望着西北灰蒙蒙的天空。春风拂过,带着黄土的干燥气息。

“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丹书铁券……”他低声重复着这些尊崇无比的封赏,嘴角却泛起一丝淡淡的、带着凉意的弧度。

赏无可赏,便以虚名填之。

功高难封,便以猜忌待之。

这,便是帝王心术,便是朝堂法则。

他深知,此番回到定州,所要面对的,恐怕不仅仅是虎视眈眈的辽人和内部潜藏的暗流,还有来自汴梁的、更加无形却也更加致命的压力。

脚下的路,似乎每走一步,都变得更加凶险。但他别无选择,只能在这功高震主的钢丝上,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