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西进!鏖兵黄土(2 / 2)

李德明却摇了摇头:“杨延昭……此人能在北疆击败耶律休哥,岂是鲁莽之辈?如此明目张胆地进攻我坚固大营,不合常理。传令各营,严守营寨,不得擅自出击。我倒要看看,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他怀疑这是杨延昭的调虎离山之计,目的是想引诱他出营野战,或者为其他方向的行动做掩护。

然而,就在李德明谨慎应对刘平的佯攻时,远在百里之外的野猪峡,战火已骤然点燃!

杨延昭亲率一万五千最精锐的定州铁骑,人衔枚,马裹蹄,借着黄土沟壑的掩护,日夜兼程,如同幽灵般悄然潜行至野猪峡附近。根据折惟昌不断送来的精准情报,一支由数千辆大车组成的庞大西夏粮队,正在李元昊的亲自护送下,通过这道险峻的峡谷。

“太尉,探明了!李元昊率约三千铁鹞子为前导,另有五千步跋子护卫粮车中队,其后还有两千骑兵断后。”一名夜不收什长低声禀报。

杨延昭伏在一处土梁后,观察着峡谷内的情形。野猪峡两侧山势陡峭,中间道路狭窄,确实是设伏的绝佳地点。但李元昊显然也知此地险要,行军颇为谨慎,前导的铁鹞子重甲骑兵更是如同一堵移动的钢铁城墙。

“铁鹞子冲击力太强,不可正面硬撼。”杨延昭心中迅速决断,“我们的目标,是粮车!”

他低声下达一连串命令:“杨延嗣!”

“末将在!”一身黑甲的杨延嗣如同嗜血的猛虎,早已按捺不住。

“你率五千跳荡营及两千骑兵,多备火油、火箭,待敌军前队通过峡谷中段,后队尚未完全进入时,从左侧山梁突然杀出,直扑粮车队中段!不惜一切代价,纵火焚粮!”

“得令!”杨延嗣眼中凶光毕露。

“其余人马,随我埋伏于右侧!待延嗣发动,敌军后队必然前冲救援,我等便从其侧翼拦腰截断!弓弩手集中射击敌军马匹和无甲部位!”

“是!”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宋军如同蓄势待发的猎豹,静静地潜伏在黄土坡后,只有粗重的呼吸和战马偶尔的响鼻声。

时间一点点过去。西夏粮队的辎重车辆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缓慢地在峡谷中行进。李元昊骑着匹神骏的河西骏马,走在队伍最前方,他年纪虽轻,却目光锐利如鹰,不断扫视着两侧的山梁,心中隐隐有些不安。这地方太安静了。

就在西夏前队铁鹞子即将走出峡谷,后队还有部分车辆未进入之时——

“杀!!!”

左侧山梁上,猛然爆发出震天的喊杀声!无数宋军如同神兵天降,顺着陡坡猛冲而下!冲在最前面的,正是如同黑煞神般的杨延嗣!他根本不理睬前方反应过来的铁鹞子,率领麾下悍卒,如同烧红的尖刀,直插行动迟缓的粮车队伍!

“放火!”杨延嗣大吼一声,亲自将一罐火油砸在一辆粮车上,随即一支火箭精准地射中!

“轰!”火焰瞬间升腾而起!

与此同时,右侧伏兵亦动!万箭齐发,如同飞蝗般射向匆忙转向、阵型有些混乱的西夏后队骑兵!箭矢重点照顾马腿和骑兵的面门、关节等防护薄弱处,顿时人仰马翻,惨叫声四起!

“宋狗!安敢欺我!”李元昊听到后方大乱,回头一看,只见粮队中段火焰四起,浓烟滚滚,顿时目眦欲裂!他年轻气盛,哪里受得了如此挑衅,当即怒吼一声,不顾部将劝阻,率领前导的三千铁鹞子,调转马头,如同一股钢铁洪流,朝着混乱的战场反冲回来!他要将这些胆敢焚他粮草的宋军,碾为齑粉!

然而,铁鹞子虽然冲击力无敌,但在狭窄、混乱且燃起大火的峡谷中,其机动性大打折扣。杨延昭早已料到这一点,伏兵并不与铁鹞子正面碰撞,而是利用地形,不断用弓弩远程袭扰,同时集中力量,疯狂地破坏着那些装载着西夏军命脉的粮车。

火焰越烧越旺,浓烟遮天蔽日。粮车队的西夏步跋子被杨延嗣的跳荡营杀得节节败退,死伤惨重。李元昊的铁鹞子空有强大的战斗力,却被地形和火光所阻,难以有效发挥,反而因为强行冲阵,队形开始散乱。

“世子!不能再冲了!宋军有备而来,快撤吧!”亲兵死死拉住李元昊的马缰,焦急地喊道。

李元昊看着眼前一片火海和混乱的麾下士兵,双眼赤红,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他知道,粮草被焚,此战已败了一半。继续纠缠下去,恐怕连这支宝贵的铁鹞子都要折损在这里。

“杨——延——昭!”他发出一声不甘的怒吼,终于强行压下心中的暴怒,下令道,“撤!交替掩护,退出峡谷!”

随着李元昊的命令,西夏军开始艰难地向峡谷外撤退。杨延昭见状,也不令军队穷追。他的目的已经达到——焚毁大量粮草,重创西夏后勤,并狠狠打击了李元昊的嚣张气焰。

野猪峡一役,宋军以精妙埋伏和果断出击,焚毁西夏粮车数千辆,毙伤俘敌近万,迫使李元昊败退。消息传开,西线震动!

当粮草被焚、李元昊败退的消息传到甘谷水大营时,李德明手中的马鞭“啪”的一声掉在地上。他脸色铁青,久久无言。他千算万算,没算到杨延昭如此大胆,敢于远离主战场,长途奔袭他的粮道,更没算到勇冠三军的儿子,竟然真的着了道。

粮草不济,军心必然动摇。再围攻延州,已无意义。

“传令……撤军。”李德明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和疲惫,仿佛瞬间苍老了几岁。

历时近一月的延州之围,随着西夏军的悄然撤退,就此解除。

当杨延昭率领得胜之师,与延州守军汇合时,城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劫后余生的守军和百姓,用最热烈的方式,迎接这位来自北疆的救星。

杨延昭站在延州城头,望着城外西夏军撤退时留下的狼藉营寨,以及远方黄土高原上尚未散尽的烟尘,心中并无太多喜悦。

击退李德明,只是解了燃眉之急。这位雄才大略的西夏之主,绝不会就此罢休。而经此一役,他杨延昭的威名,算是真正响彻了宋夏边境。但这带来的,是福是祸?汴梁城内的那双眼睛,又会如何看待他这又一次“功高震主”的表现?

西线的烽烟暂时散去,但弥漫在杨延昭前路上的迷雾,却似乎更加浓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