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汴梁风起(2 / 2)

曹玮久在军中,深知边事艰难,对文官这种不切实际、空谈误国的指责极为反感。他的反驳有理有据,气势十足,顿时将言官们的气焰压下去了几分。

“曹枢密此言差矣!”王钦若终于缓缓开口,他并未直接反驳曹玮,而是面向赵恒,语重心长道:“陛下,法度乃立国之本。纵有万般理由,亦不可轻易废弛。北疆将士心向主帅,本是好事,然过犹不及。周中丞等人所奏,或许细节有待核实,但其担忧之事,却非空穴来风。防微杜渐,正是为了保全杨太尉的令名,使其不致因权势过盛而迷失本心,亦使朝廷能永葆权威。此乃老臣一片赤诚,为我大宋万年基业计!”

王钦若的话,再次将问题拔高到了“国本”和“保全功臣”的层面,显得既高瞻远瞩,又用心良苦。

朝堂之上,顿时分成了几派。一部分与杨家交好或秉持公心的官员,支持曹玮,认为不应苛责功臣;一部分善于迎合上意的官员,则附和王钦若,强调法度与中央权威;还有大部分官员则选择明哲保身,沉默观望。

赵恒看着下方争论的臣子,心中纷乱。曹玮的话让他清醒,知道此刻离不开杨延昭;但王钦若和言官们的话,又像警钟,不断提醒他潜在的威胁。

争论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

最终,赵恒抬手制止了众人的喧哗。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裁决:

“杨延昭之功,朕深知之。北疆将士之忠,朕亦不疑。”他先定了调子,安抚了曹玮等人,随即话锋一转,“然,御史台所奏,亦非全无道理。法度不可轻废,纲纪必须严明。”

“传朕旨意:责成杨延昭,就麾下军纪、州县官员委派事宜,具折详细陈奏,以释众疑。北疆诸军犒赏、抚恤事宜,由枢密院、三司共同派员核查,务必公允,不得有误。”

他没有处罚杨延昭,甚至没有明确指责,但却要求杨延昭“具折陈奏”,并派中央官员去“核查”犒赏。这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种敲打。意味着朝廷,或者说他赵恒,要对北疆的事务,进行更直接的审视和监督。

“陛下圣明!”王钦若率先躬身,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目的已经达到,种子已然播下,只待慢慢生根发芽。

曹玮心中暗叹一声,也只能躬身领命。他知道,这道旨意一旦传到北疆,必然在杨延昭及其部下心中,投下一道阴影。

朝会在一片微妙的气氛中结束。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汴梁,并以更快的速度向着北疆飞去。

定州,宣抚使司。

当朝廷的旨意以及朝会上争论的细节,通过不同渠道陆续传到杨延昭手中时,他正在校场观看新式弩机的试射。

幕僚念完抄录的朝会纪要,校场上的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凝重。几名随行的将领,如焦赞,已是面露愤慨之色。

“直娘贼!我们在前方拼死拼活,这些酸儒在后方就知道搬弄是非!抢掠?那点战利品赏给搏命的儿郎们怎么了?擅权?不等他们那套繁琐公文,仗都不用打了!”焦赞忍不住低声骂道。

杨延昭抬手,制止了焦赞进一步的抱怨。他的脸色平静无波,仿佛早在意料之中。他仔细地将手中的弩机调试完毕,递给旁边的工匠,然后才转过身,看向众人。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他淡淡地说了一句,目光扫过众人,“朝廷有此疑虑,亦是常情。我等只需恪尽职守,问心无愧便可。”

他走到幕僚面前,拿过那份纪要,仔细又看了一遍,尤其是王钦若和曹玮的话语。

“王钦若……果然是他。”杨延昭心中明了。这位历史上以“神道设教”、迎合帝心着称的权臣,此刻已经将目光盯上了自己这块“功高震主”的靶子。

“太尉,我们该如何应对?”幕僚担忧地问道。

杨延昭沉吟片刻,道:“即刻按照陛下旨意,准备奏折。军纪一事,将战后赏罚记录整理清楚,如实上报。州县官员委派,将所有先行署理人员的履历、缘由、以及后续报备文书,一并附上。要详细,要清晰,不要有任何隐瞒,也不要多做一句辩解。”

“可是……这岂不是显得我们……”另一位幕僚有些迟疑。

“显得我们俯首帖耳,毫无怨言?”杨延昭接过话,嘴角泛起一丝冷峻的弧度,“此时此刻,任何的辩解和怨言,都会被视为恃功而骄,心怀怨望。我们要做的,是展现出绝对的坦荡与服从。让朝廷派来的人查,让他们看。北疆的账目,北疆的军务,经得起任何查验。”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而有力:“同时,传令各军、各州县,近日务必谨言慎行,严守律法军规,不得有任何授人以柄之处。尤其是延嗣那里,你去告诉他,管好他手下那帮杀才,谁若在这个节骨眼上惹是生非,军法从事,绝不容情!”

“是!”众人凛然应命。

杨延昭挥挥手,让他们先去办事。自己则独自一人,缓步走上校场旁的高台,远眺着南方汴梁的方向。

春风拂面,已带暖意,但他却感到一丝寒意。朝堂上的刀光剑影,远比战场上的明枪明箭更难防备。他知道,莫州大捷带来的短暂蜜月期已经结束。接下来的,将是更为复杂、更为凶险的博弈。

不仅仅是对外的辽国和西夏,更是对内的、来自朝廷中枢的猜忌与制衡。

他握紧了腰间的剑柄,目光依旧坚定。

这条路,果然从不平坦。但既然选择了,就只能迎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