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谍影重重(2 / 2)

来人名叫张皓,约莫三十岁年纪,面容普通,穿着朴素的文士衫,看起来毫不起眼,但一双眼睛却异常明亮有神。他自称原是御史台一名不得志的小吏,因不满官场腐败,屡次上书言事遭贬斥,后得寇准赏识,在其门下做些文书整理之事。

“杨将军,”张皓行礼后,不卑不亢地道,“寇大人知将军身处北疆,既要御外侮,又需防内奸,特命在下前来,献上此物,或对将军有所助益。”

他呈上来的,并非金银,也不是什么奇珍异宝,而是一本看似寻常的、厚厚的百官档案摘录笔记。

杨延昭疑惑地接过,翻开一看,心中顿时一震!

这笔记中,并非正式的官员履历,而是寇准多年来凭借其监察职权和人脉,暗中收集的、关于朝中众多官员的“私密”信息!包括其出身派系、姻亲关系、仕途升迁中的关键节点(及可能存在的猫腻)、与其他大臣的私下交往、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癖好和把柄!其中,潘美及其党羽的记载,尤为详尽!

这简直是一份无形的利器!有了它,杨延昭就能更清晰地看清朝堂上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分辨谁是潜在的敌人,谁是可以争取的对象,甚至在必要时,可以进行精准的反击或制衡!

“寇大人……这是……”杨延昭深吸一口气,看向张皓。

张皓微微一笑:“寇大人说,将军乃国之干臣,不容有失。此物留于他处,不过是一堆故纸,交予将军,或可化为斩向奸佞的利剑。至于在下,”他顿了顿,神色坦然,“在下于朝堂之上,已无立锥之地,唯余些许整理文书、分析情报之能。若将军不弃,愿效犬马之劳,入将军幕府,专司文书机要,为将军梳理这北疆与朝堂的万千讯息。”

杨延昭看着张皓,此人是寇准送来的人,可信度较高,而且其展现出的能力和拥有的“资源”,正是他目前极度缺乏的!“听风”需要这样一个善于分析、整理的核心人物。

“好!”杨延昭当即拍板,“张先生大才,肯屈就我这北疆幕府,乃杨某之幸!即日起,先生便为我行军司马,专司机要文书、情报分析,并协助孟良,统筹‘谛听司’事宜!”

“张皓,必竭尽全力,不负将军与寇大人所托!”张皓郑重行礼。

随着张皓的加入,“听风”组织的构建陡然加速。他以其出色的信息梳理和分析能力,很快便将孟良送来的大量杂乱无章的情报分门别类,去伪存真,勾勒出了一张越来越清晰的、隐藏在平静水面下的关系网。

而杨延辉执掌的“锐眼司”,也在军中揪出了几名被辽军或用钱财、或用家人胁迫收买的低阶军官,及时掐断了可能的泄密渠道。

一时间,北疆行营内部,如同被一场无声的细雨洗涤过一般,变得更加凝练和纯粹。

然而,杨延昭的心并未放松。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朝堂上的暗流,军中的谍影,都与前线辽军的动向息息相关。耶律休哥绝不会坐视西路宋军在他的眼皮底下重新站稳脚跟。

他站在行营最高的望楼上,迎着凛冽的北风,目光仿佛要穿透重重山水,看到那远在东路与曹彬对峙的辽国军神。

“来吧,耶律休哥。”他低声自语,手中紧握着父亲留下的金刀刀鞘,“让我看看,你这‘军神’之名,能否敌得过我对这历史走向的……了如指掌。”

谍影重重之下,一场围绕着情报、渗透与反渗透的无声战争,与正面战场的刀光剑影交织在一起,将整个北疆,拖入了一个更加复杂、也更加危险的漩涡。而杨延昭,正是这漩涡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