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潘杨之隙(2 / 2)

“当日伏击我部之辽军,约五十余骑,其装备之精良,远超寻常游骑,皆披精制皮甲,持百炼弯刀,其战术配合之默契,行动目标之明确,绝非寻常骚扰之敌。更可疑者,其伏击地点选择之精准,撤退路线规划之娴熟,对我边境地形之熟悉程度,令人心惊!”杨延昭的声音逐渐提高,带着一种沉痛的质问,“末将斗胆请问,如此一支精锐敌军,是如何悄无声息潜入我防区深处,又恰好能在我军例行巡逻路线上设下如此精准之埋伏?这背后,究竟是我军斥候无能,巡防有缺,还是……另有隐情?!”

他这番话,掷地有声!没有纠缠于自己是否“贪功冒进”,而是直接将矛头指向了更核心的问题——情报泄露与敌军异常!他将那场伏击的疑点,赤裸裸地摊开在了这帝国最高层的宴席之上!

潘豹被他问得一时语塞,脸色涨红。他身后的潘美,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极快的寒光,随即又恢复了古井无波。他轻轻放下酒杯,淡淡道:“杨六郎此言,倒也有理。边关防务,千头万绪,辽人狡诈,无孔不入,确有诸多难处。然则,为将者,终须以结果论英雄。遇伏受创,终究是实力不济,还需多加磨砺才是。”他轻飘飘地将杨延昭的质问归结为“实力不济”,反将了一军。

“潘枢密所言极是。”杨延昭立刻接口,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末将学艺不精,致有疏漏,自当勤加苦练,以期将来能多斩辽狗,报效朝廷。然则,当日一战,我部上下五十余名将士,人人奋勇,无一人后退!最终虽伤亡惨重,却也毙伤敌军二十余骑,使其未能全功!末将相信,陛下与朝廷,自有明鉴,绝不会因一时之挫折,而寒了前线将士们浴血奋战之心!”

他这番话,既承认了“失误”(给朝廷和对方一个台阶下),又彰显了杨家的忠勇和战果,更巧妙地将自己和前线将士绑在一起,暗示若朝廷因这次受挫而责难,会令将士心寒。

一时间,殿内寂静无声。文臣武将们神色各异,有的暗自点头,觉得这杨六郎应对得体,有勇有谋;有的则冷眼旁观,盘算着其中利害;潘美一系的几人,脸色则不太好看。

御座之上,赵光义深邃的目光在杨延昭身上停留了片刻,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最终缓缓开口道:“杨六郎勇气可嘉,亦知自省,甚好。边关将士之忠勇,朕素来深知。此事,不必再议。来,众卿满饮此杯!”

皇帝一锤定音,这场风波表面上算是过去了。宴席继续,丝竹再起,但气氛却微妙了许多。

散席出宫时,潘美与佘太君在宫门前“偶遇”。潘美脸上带着公式化的笑容,对佘太君道:“杨夫人,虎父无犬子,六郎伤愈之后,更是言辞犀利,见识不凡,将来必是国家栋梁,可喜可贺啊。”他语气平和,但那“言辞犀利”四个字,却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意。

佘太君从容回礼:“潘枢密过誉了,小儿无状,还需多加磨砺。比不得潘小将军,年少有为。”

两人目光短暂交汇,空气中仿佛有无形的火花闪过,随即各自带着家人,登车离去。

坐在回府的马车里,杨延昭沉默不语。他知道,今日之后,他算是正式进入了潘美等人的视线,未来的明枪暗箭,只怕会更多。这场潘杨之隙,因他这番应对,似乎并未化解,反而可能更加深了一层。

但,他并不后悔。有些仗,必须打;有些话,必须说。

他掀开车帘,望向窗外汴京的万家灯火,眼神愈发坚定。这朝堂之上的无声厮杀,其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边关的刀光剑影。而他,已经踏入了这片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