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下茶盏,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发出笃笃的轻响:“故而为君,当如执秤。一端是‘恩’,仁政爱民,轻徭薄赋,使民有恒产,安居乐业;另一端是‘威’,法度森严,赏罚分明,对蠹虫硕鼠、叛逆之徒,当施以雷霆手段,毫不留情!恩威之间,分寸拿捏,存乎一心。过仁则懦,过威则暴,此间平衡,需你毕生体悟。”
李承乾深深点头:“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李世民的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仿佛穿透了宫墙,看到了整个帝国的版图。“再者,便是这宗室分封。”他缓缓道,“周室封建,拱卫王室,八百年江山。然则,诸侯坐大,尾大不掉,终成春秋战国之乱局。汉高祖刘邦,行郡国并行,初时稳固,然景帝时便有七国之乱,根源仍在强藩。”
他看向李承乾:“为父分封诸王,亦是此意。宗室血脉,天然亲近,分镇四方,既可屏藩帝室,亦可彰显天家恩泽,使李氏江山根基更为稳固。”
李承乾沉吟片刻,眼中光芒闪动:“父皇深谋远虑,儿臣佩服。然则,儿臣以为,分封之利在于拱卫,其弊在于日久易生割据之心。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哦?你有何见解?”李世民眼中兴趣更浓。
“儿臣斗胆,”李承乾沉声道,“分封可存,然其力需控!一者,封地不宜过大过富,尤其战略要冲、财赋重地,当牢牢掌握于中枢之手。二者,藩王护卫,当有严格定数,不得逾制,且其调动,需得朝廷旨意。三者,”他顿了顿,说出一个更为长远的想法,“可效仿古制,实行‘推恩’之策。即亲王之位,仅嫡长子承袭原爵及主要封邑,其余诸子,则降等分封为郡王、国公等,其封地亦从亲王原有封邑中析出。如此,代代推恩,强藩自然削弱,既保全了宗室体面,又免除了尾大不掉之患。”
清凉殿内一片寂静。唯有秋风拂过水面,带来细微的涟漪声。
李世民定定地看着李承乾,眼神复杂,有惊讶,有审视,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欣慰和…如释重负。他没想到儿子不仅深刻理解了自己分封的初衷,更想出了如此精妙、着眼长远的“推恩”之策来化解其潜在弊端!这份洞察力,这份深谋远虑,已远胜自己当年!
“好…好一个‘推恩’之策!”良久,李世民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和沙哑,“承乾,你能想到此节,思虑之深远,已出乎朕之预料。”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心头一块巨石,整个人都松弛了几分,靠在软垫上,脸上露出了病后难得的、真正释然的笑容。
“这江山社稷…交到你手上…朕…可以放心了。”这句话,他说得很轻,却重逾千斤。这是对他选定的继承人,最高的认可和期许。
李承乾心头剧震,连忙起身,深深一揖:“儿臣定当殚精竭虑,不负父皇重托!”
秋水无声,映照着这对天家父子传递权力与责任的沉重时刻。帝王的范本,在这一刻,完成了它最重要的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