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效果立竿见影。弟妹们想起父皇板起脸的样子,顿时缩了缩脖子,虽不甘心,也只好暂时放过大哥,只是那渴望的小眼神依旧让李承乾倍感压力。他知道,堵不如疏,必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为自己解围。而即将问世的报纸,正好是一个完美的契机。
借着这股东风,由太子李承乾主持、国子监祭酒孔颖达领衔、多位重臣参与制定的《大唐贞观书籍报刊出版条例》,在经过数轮朝议修改后,由皇帝李世民正式下诏,颁行天下!
《条例》详细规定了:1.登记备案制:凡欲刊印书籍、报纸者,须向礼部登记,载明名称、宗旨、主办者、主笔、印刷所及地址。2.审阅制度:报纸每期刊印前,须将清样送交国子监进行内容审阅,确保无违禁内容方可刊行。书籍重要章节亦需送审。3.违禁内容:明确列出禁止刊载的内容,包括:诋毁君父及皇室、泄露朝廷军政机密、煽动叛乱或暴乱、传播淫秽邪说、恶意诽谤他人、扰乱金融等。4.处罚措施:对违反条例者,视情节轻重,处以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查封印刷场所、禁止刊行、直至追究主办者及主笔刑责。5.版权保护:鼓励原创,对恶意盗印、剽窃他人文章者,予以惩处。
《条例》的颁布,如同一剂强心针,也如同一份清晰的蓝图,极大地规范并推动了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朝廷释放的信号很明确:鼓励言论,支持教化,但必须在法度框架之内!
在《条例》的保驾护航和太子“高明”巨大声望的加持下,由东宫主导、孔颖达担任名誉主编、汇聚了一批落第才子担任编辑和访事的《长安时代》旬报,正式创刊发行!紧随其后,一些嗅觉敏锐的商家和士绅,也按照《条例》登记备案,创办了如《关中杂事》、《两京趣闻》等侧重地方新闻、市井百态、奇闻轶事的报纸。
报纸,这个新鲜事物,如同雨后春笋般在长安涌现,并迅速向洛阳等大城市扩散!
首期《长安时代》一经面世,立刻引发抢购狂潮!头版头条:孔颖达亲撰《论标点符号之用》,系统阐述“,。?!:;”等符号的名称、用法及其对准确理解文意、推动教化的重大意义,并附有清晰图例。此文如同一声惊雷,震动了整个士林!争议者有之,赞叹者更多,标点符号迅速成为知识界热议的焦点。学术版:刊载了国子监博士对《春秋》某处经义的最新辩论文章,观点交锋,精彩纷呈。时事版:摘要报道了朝廷最新发布的劝农桑诏令、以及陇右道某县兴修水利的成效。诗词版:赫然刊登了太子“高明”的两首旧作《渭城曲》和《赏牡丹》,并预告下期将独家刊载其新作。副刊:介绍了南方传来的新式育秧法,简单易懂。
“快看!孔祭酒说这小点叫‘逗号’,表示停顿!”“原来这句话该这么断!以前真是读错了半辈子!”“太子殿下又有新诗要登了?下期必买!”“这育秧法看着简单,回去让我家佃户试试!”
茶楼、酒肆、驿站、甚至街头,随处可见捧着报纸仔细阅读的人群。识字者高声朗读,不识字者围拢倾听。报纸成为了信息传播、知识普及、思想交流的全新平台,极大地活跃了社会文化生活,也悄然改变着士人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渠道。学术讨论不再局限于师徒口授或私人书信,开始在报纸上公开交锋;地方官员的政绩与劣迹,也有了更广阔的传播途径;落第才子们凭借生花妙笔,撰写评论、记录见闻,不仅获得了丰厚的润笔费,更赢得了名声,郁结之气得以疏解。
然而,在这场文化盛宴的背后,一双看不见的商业巨手,正悄然收拢。李承乾深知信息传播的力量,更深知掌控源头的重要性。
就在报纸行业方兴未艾之时,工部下属的几家大型官营造纸作坊,以及几家技术最先进的私营墨坊,同时接到了来自东宫的“合作”意向,或者说是“命令”。东宫以技术革新和扩大生产规模为由,注入了巨额资金,迅速完成了对优质造纸原料,供应链的整合,以及对核心造纸工艺的改良和控制。同时,东宫“研制”出了附着力更强、快干、色泽更均匀稳定的新型油墨配方。
很快,一个由东宫主导、联合数家大商户成立的“大唐文源印务商行”挂牌成立。该商行近乎垄断了长安及周边地区高品质纸张和新型印刷油墨的生产与供应!所有想要办报的商家,想要印书的书坊,都必须向“文源商行”购买纸张油墨,价格自然不菲。而《长安时代》作为东宫嫡系,则享有最优的内部价格和最充足的供应保障。
李承乾坐在东宫书房,看着“文源商行”送来的首月财务报表,那上面惊人的利润数字,让他嘴角勾起一丝深沉的弧度。舆论的高地,他要占领。这推动高地的基石——纸张与油墨,他更要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名声带来了威望,而垄断则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和更隐形的控制力。他的影响力,正通过这散发着墨香的纸张,无声无息地渗透到大唐的每一个角落。文星耀世的光芒之下,是精心编织的利益与权力之网。
李泰看着市面上热销的《长安时代》,尤其是上面李承乾的诗作和署名“高明”的文章,再听听坊间对太子文采的如潮赞誉,脸色阴沉得几乎要滴出水来,手中的报纸被他攥成了一团废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