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大哥!你看我摘的花!”兕子捧着一大把五颜六色的野花跑过来,献宝似的堆在李承乾身上。李治则安静地坐在一旁,用柳条编着小玩意儿。
李承乾笑着坐起身,任由兕子把野花插在他发冠旁,也拿起柳条,笨拙地学着李治的样子编起来。兄妹三人笑闹成一团,气氛温馨而美好。
就在这悠闲惬意的时光中,一阵隐约的吟诵声和喝彩声随风飘来。
“殿下,听声音,像是河湾那边有人在举办诗会。”王林侧耳听了听,回禀道。
“诗会?”李承乾来了兴致。春日踏青,文人雅士聚会赋诗,也是长安风尚。“走,治儿,兕子,随为兄去看看热闹,不许吵闹。”
他们循声走去,绕过一片郁郁葱葱的柳林,眼前豁然开朗。一处临水的开阔草地上,果然聚集着数十位衣着光鲜的文人墨客和世家子弟,还有几位带着帷帽、气质娴雅的年轻女子。一张长案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四周散落着坐席,众人或坐或立,正围着中间一位刚刚吟完诗的锦衣青年鼓掌喝彩。
“好!‘春风又绿渭河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兄此句,既应景,又蕴乡思,妙哉!”“是啊,张兄大才!”那被称为张兄的青年面带得色,连连拱手谦逊。
李承乾带着弟妹,悄然站在人群外围观看。他并未显露身份,只作寻常游人。兕子好奇地东张西望,李治则安静地看着。
诗会继续进行,又有几人吟诵,或咏春景,或抒情怀,水平参差不齐,倒也热闹。气氛正酣时,主持诗会的是一位须发皆白、颇有声望的老儒,他捋须笑道:“今日高朋满座,佳作频出,实乃雅事。然,老朽观之,尚缺一首足以压卷的咏春之作。不知在座哪位才俊,愿再展才思?”
众人互相看看,一时无人应声。有人目光扫过,看到了站在外围、气度不凡的李承乾,见他虽衣着低调,但身边跟着仆从孩童,也像是世家公子,便笑道:“这位郎君面生,气宇轩昂,想必也是风雅之士,何不也来一首,让我等开开眼界?”
众人的目光顿时聚焦在李承乾身上。
李承乾本无意参与,但此刻被点名,又见众人期待,加之今日心情舒畅,便微微一笑,也不推辞:“既如此,在下便献丑了。”他略一沉吟,目光扫过波光粼粼的渭水,岸边的翠柳新芽,以及草地上生机勃勃的野花,朗声吟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一出,全场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远比之前更热烈、更由衷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