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李承乾,谢父皇赐字!谨记父皇教诲,必当克己复礼,勤勉任事,不负高明之字,不负江山社稷!”李承乾的声音清越而坚定,穿透了广场上的声浪。
“高明…”“高明太子…”下方群臣咀嚼着这个表字,赞叹者有之,羡慕者有之,心思各异者亦有之。
盛大的典礼在庄重而喜庆的气氛中落下帷幕。是夜,东宫设宴款待宗亲近臣,直至夜深方散。
喧嚣过后,李承乾卸下繁重的衮冕,只着一身素色常服,在贴身内侍王林的陪同下,踏着清冷的月色,来到甘露殿向父皇母后请安兼谢恩。
殿内烛火通明,李世民似乎也刚送走几位近臣,正独自站在窗前,望着殿外皎洁的明月,背影显得有些寂寥。长孙皇后则在一旁整理着白日里收到的贺礼。
“儿臣高明,拜见父皇、母后。”李承乾以新得的表字自称,恭敬行礼。
李世民转过身,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看到儿子,眼中还是露出了温和的笑意:“高明来了。今日辛苦,礼数周全,很好。”
“全赖父皇母后福泽庇佑。”李承乾道。
父子二人难得地相对而坐,王林奉上清茶后便悄然退下。殿内一时静谧,只有烛火偶尔的噼啪声。
李世民品了口茶,看着眼前气质愈发沉稳的儿子,忽然问道:“高明,朕观你今日,气度沉凝,应答得体,确有大国储君之风范。只是…眉宇间似有一缕挥之不去的…怅惘?可是身体仍有不适?还是…有心事?”
李承乾微微一怔,没想到父皇观察如此细致。他沉默了片刻,看着手中茶杯里氤氲的热气,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上元夜曲江池畔,那抹惊鸿一瞥的浅碧色身影,那清澈如寒潭星子的眼眸…
“回父皇,”李承乾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飘忽,“儿臣身体有孙真人调理,已无大碍。只是…今日冠礼,百官称贺,万民瞩目,儿臣深感责任重大。偶…偶尔想起上元灯节,曲江池畔…曾见一女子…”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惊鸿一瞥,心有所感。然…人海茫茫,再难觅踪迹。今日思之,唯余…怅然。”
“哦?”李世民显然来了兴趣,他很少见儿子流露出这种属于少年人的情感,尤其是在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竟有此事?是哪家闺秀?能让我儿记挂至今?容貌如何?气质如何?可曾打探?”他一连串地问道,眼中带着关切和一丝好奇。
李承乾苦笑着摇了摇头,月光透过窗棂,在他脸上投下淡淡的阴影,那怅惘之色愈发明显:“灯火阑珊,人潮汹涌,只匆匆一面…未曾知晓姓名家世。只记得…一袭浅碧衣裙,灯火映照下…侧影清丽,眸光…清澈如星。仅此而已。或许…只是儿臣一时恍惚,亦或…是这长安城万千灯火中的一个幻影罢了。”他抬起手,似乎想抓住什么,最终只是轻轻拂过冰凉的茶杯壁。
看着儿子眼中那抹真实的、带着少年意气的遗憾,李世民心中那因遗书而起的猜忌冰霜,仿佛融化了一丝。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温声道:“少年慕艾,人之常情。长安虽大,若真有缘,未必不能再见。若真是幻影…那便留作这元服之礼后,一段无伤大雅的风月念想吧。我儿高明,未来之路漫长,江山社稷为重。”
“儿臣明白。谢父皇开解。”李承乾收敛心神,正色道。
然而,当他走出甘露殿,重新踏入清冷的月色中时,那抹浅碧色的身影和那清澈的眼眸,却更加清晰地浮现在脑海。元服加身,标志着成人的责任与担当,却也似乎永远地将那份懵懂的、带着遗憾的惊鸿一瞥,封存在了少年时光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