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的笔尖还在终端接口里,电流般的波动顺着金属传入指尖。陈默没有拔出来,只是抬起手,用另一只手拧开桌边的葡萄糖口服液,仰头喝下。他的呼吸比刚才稳了些,但额角仍有细汗渗出。
星轨的信息流刚刚退去,意识深处还残留着符文推演的痕迹。他睁开眼,屏幕上的雷达图仍在运行,那条代表地球的曲线末端微微上扬,像一根不肯低头的脊梁。
“开始吧。”他说。
林小满立刻从手稿前抬起头,眼镜片映着数据流的光。她把笔放在桌上,伸手打开实验台下的储物柜,取出一个银灰色的金属盒。盒子表面有细微的裂纹,是上次测试时留下的。她没说话,只是按下侧边按钮,盒盖自动弹开,露出里面一块泛着幽蓝光泽的晶体。
“这是从A-9信号逆向解析出的能量材料样本。”她说,“结构不稳定,但我们能用符文固定它的共振频率。”
李维的手已经搭在键盘上。他的双屏显示着通信模块的底层代码,左侧是传统加密协议,右侧是一串不断跳动的符文序列。他轻轻敲击回车,两组数据开始融合。
“伪装通道准备就绪。”他说,“现在可以测试双轨传输。”
陈默点头,手指在终端滑动,调出飞船系统的三维模型。武器、护盾、引擎三大模块亮起红光。他点进武器子系统,界面跳出一串警告——充能效率不足,峰值输出无法穿透星际中继站外壳。
“问题不在功率。”他说,“而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损耗。”
他抽出钢笔,闭眼连接星轨。意识沉入高维空间,符文阵列自动展开,开始模拟反物质引擎与魔法回路的耦合路径。这一次,他加入了A-9文明的频率特征,试图找到共振临界点。
几秒后,模型更新。
“找到了。”他睁眼,“把第七级增幅环换成六边形符文阵,方向偏转15度,再接入这块晶体作为能量锚点。”
林小满立即动手改造。她戴上绝缘手套,将晶体嵌入装置核心,然后用激光焊枪封死接口。整个过程中,她的嘴唇微微动着,像是在默念公式。完成后,她按下启动键。
设备嗡鸣一声,蓝色光晕从缝隙中溢出。屏幕上,武器充能时间从4.3秒降至2.2秒。
“提升了47%。”她轻声说。
陈默盯着数据,又调出护盾系统。当前响应时间为0.38秒,在星际尺度下几乎等于裸奔。他再次连接星轨,这次要求模拟最极端的空间扭曲场景——敌方中继站突然跃迁至近地轨道,护盾能否在0.2秒内展开?
结果返回:现有架构无法达标。
“需要更高效的能量导引方式。”他说,“不能再靠电路传递,得让符文直接激活场域。”
他在空中划动钢笔,一道淡金色线条浮现,迅速组成六芒星阵。阵心悬浮着一个微型立方体,代表飞船本体。他调整符文间距,改变能量流向,反复试验了十七次。
最后一次,护盾展开时间压到了0.16秒。
“够用了。”他说,“按这个方案重写控制系统。”
林小满记下参数,转身走向另一张工作台。那里放着一个圆柱形容器,内部缠绕着细密的银丝线圈。这是她设计的新型能量储备装置原型,目标是实现长时间稳定供能。
她启动电源,容器发出低频震动。初始读数正常,但三分钟后,电流突然回涌,线路板冒出一缕白烟。
“相位错位。”她迅速切断电源,拆开外壳检查,“魔法回路和电容阵列不同步,导致能量反弹。”
李维抬头看了眼,“要不要加个缓冲层?”
“不行。”她摇头,“会增加体积,违背便携原则。”她盯着烧毁的芯片,忽然想到什么,“如果模仿神经突触的信号传递方式呢?让能量流动具备自适应能力。”
她翻出生物教材,快速查找神经元传导机制。几分钟后,她在纸上画出仿生结构图,将银丝线圈重新排布成网状,每个节点都加入微小的调节单元。
第二次测试开始。
电流平稳注入,储存效率提升的同时,散热也明显降低。持续运行六小时,未出现任何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