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轨的警告音还在意识边缘回荡,陈默没有迟疑。他右手握紧钢笔,左手迅速翻开笔记本,指尖划过纸面,停在一页布满扭曲符号的拓扑图上。那不是公式,也不是文字,而是一段折叠了十一维空间逻辑的信息链——高维咒语的第一节编码。
“准备记录。”他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节奏。
李维立刻切换终端界面,机械键盘轻响,屏幕分割成三块:左侧是星轨残留数据流的波形图,中间为符文阵列的能量传导模拟,右侧则实时生成声纹比对模型。他的右眼义肢微微震颤,虹膜交替闪烁灰蓝与琥珀色,将每一帧信息压缩进神经反射层。
林小满靠墙坐着,手指搭在项链裂纹处。她没说话,只是缓缓抬起手,将残存的血脉能量导入导引回路。这一次,她不再强求输出稳定,而是以脉冲形式释放,像心跳一样规律。
陈默闭眼,意识沉入记忆深处。星轨最后一次传回的数据碎片中,藏着一段未完成的指令序列。它不属于任何已知语言体系,无法用发音或书写表达,只能通过精神频率直接复现。他调动全部专注力,将那段信息拆解成可视符号,嵌入克莱因瓶结构的思维模型中。
“开始加载。”他说。
钢笔尖点地,金光沿着先前绘制的符文阵蔓延。每一道刻痕都对应一个维度折叠节点,每一笔勾连都是对高维逻辑的空间映射。信息被分段缓存,逐帧推演。他的太阳穴突跳,视野边缘出现重影,耳边响起高频嗡鸣,像是有无数根细针在颅骨内游走。
“减慢速度。”李维盯着波形图,“你现在的脑波已经接近临界值。”
陈默咬牙,笔尖不停。他知道不能停。一旦中断,整个解析流程就得重来,而林小满撑不了太久。他改用呼吸节律控制思维节奏,吸气时推进一段编码,呼气时校准误差。笔记本上的符号开始发光,与地面阵列形成共鸣。
第一段咒语的核心形态逐渐清晰:三个嵌套的环状波动,彼此错位旋转,构成一种非线性的能量闭环。这不是声音,也不是魔法,而是一种对现实规则的“重写指令”。
“可以尝试复现。”他说,睁开眼。
林小满点头,将项链贴上自己手腕,调整输出频率。李维同步开启声纹校准程序,义眼锁定陈默的喉部肌肉运动轨迹。
陈默深吸一口气,按照符号链的节奏,发出第一个音节。
那不是人类能自然发出的声音。它介于震动与静止之间,像金属在极寒中收缩,又像空间本身在轻微扭曲。音波刚出口,空气便产生微弱涟漪,地面符文亮起一瞬,随即黯淡。
紧接着,反向反馈袭来。
一股剧烈的脑波震荡从颅底炸开,陈默眼前发黑,鼻腔一热,鲜血顺着唇角滑下。他踉跄半步,膝盖撞在地上,手仍死死攥着钢笔。
“偏差0.3%。”李维报出数据,“相位错位导致能量倒灌。”
林小满立刻靠上前,将项链按在陈默后颈。温和的能量波渗入神经系统,平抑紊乱的电活动。她的脸色更白了,但没有退缩。
“再来。”陈默抹去血迹,声音沙哑。
“你刚才的发声节奏太快。”李维调出对比图,“原始模板是三拍结构,你用了两拍半。”
陈默盯着屏幕,重新分析声纹曲线。他发现,真正的难点不在于发音本身,而在于如何让身体跟上思维的速度。高维信息的传递方式超越了生理极限,必须用精确到毫秒的控制去弥补。
他闭目,再次进入状态。这一次,他把咒语拆成三个阶段:吸气蓄能、屏息凝神、吐音爆发。每一次呼吸都经过计算,每一个肌肉收缩都被预判。
第二次尝试。
音节再度响起,比上次更加平稳。符文阵列亮起时间延长了一倍,空间轻微震颤,仿佛有无形之物正在靠近。
但依旧失败。
反馈虽弱,仍让他头晕目眩。他跪在地上,手指抠住地板缝隙,强迫自己保持清醒。
“第三次。”他说。
林小满伸手扶住他肩膀,将自己的呼吸节奏同步过去。她的能量不再单独运行,而是融入陈默的神经节律,成为稳定的背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