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渊父子的加入,给铁匠铺带来了一种微妙的变化。原本充满汗味、铁锈和炭火气息的粗犷空间里,多了一丝墨卷气——尽管这“墨”最初只是林枫用柳枝烧制的炭笔,而“卷”则是表面磨得相对光滑的木板。
林枫将铺子角落一个堆放杂物的空间清理出来,用旧木板草草隔了一下,算是给陈文渊父子一个安身之所。条件简陋,但对于历经磨难、几乎冻毙于风雪的陈文渊来说,已是天堂。他感激林枫的收留之恩,教书格外尽心。
启蒙的第一步,并非四书五经,而是林枫要求的“实用识字”。林枫亲自用炭笔在木板上写下一百个最常用的汉字:天、地、人、水、火、铁、粮、刀、衣、屋……以及数字。他让陈文渊先教狗娃、石头,甚至王铁柱,认识这些字。
王铁柱起初很是抗拒,摆着大手:“俺一个打铁的,认识这些弯弯绕绕的玩意儿有啥用?”
林枫也不强迫,只是某次在打造一件需要精确尺寸的工具时,故意让王铁柱去估摸,结果误差很大。然后林枫拿出标好尺寸的木牌,让识得数字的狗娃来读,轻松完成了任务。
王铁柱看着啧啧称奇,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识字”的力量。从此,他也开始笨拙地拿着炭笔,在休息时跟着陈文渊比划,嘴里念念有词。
铁匠铺里时常响起陈文渊耐心的讲解声和少年们稚嫩的跟读声,混合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构成了一幅奇特的景象。
林枫偶尔也会旁听,他并非要学识字,而是借此观察陈文渊的品性和教学能力。他发现这位落魄书生虽然有些迂腐,但心地不坏,教学也踏实。
更重要的是,他对林枫那些“离经叛道”的举动(比如讲究卫生、用炭笔木板代替笔墨纸砚)虽有疑惑,却并未多言,只是默默接受并执行。
这天夜里,待众人都睡下后,林枫将陈文渊请到炉火旁,递给他一碗热水。
“陈先生,这几日辛苦你了。”
“东家言重了,若非东家收留,我父子早已成路边冻殍。此恩如同再造。”陈文渊连忙起身,恭敬地说。他早已看出,这个年轻的“林公子”才是此地的真正主心骨。
“坐。”林枫摆摆手,“我看先生是读书人,见识广博。以先生之见,如今天下大势如何?我等升斗小民,该如何自处?”
陈文渊没想到林枫会问这个,愣了一下,脸上浮现出忧国忧民之色,长叹一声:“唉,天子虽励精图治,奈何天灾不断,阉党余孽未清,关外建虏虎视眈眈,各地流民蜂起……实乃多事之秋,国朝艰难啊。至于我等小民……”他苦笑摇头,“无非是苟全性命于乱世,能得一餐温饱,已是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