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处理:关闭非必要通道
-避障算法:简化至生存最低需求
此时距离道路剩63米。林地表面对足部的持续磨损被系统记录为【必要代价】,所有相关疼痛信号被抑制。
11:34:05抑制场强度达到89%。
【紧急警报:意识离线风险激增】
逻辑核心进行最终期望值计算:
-继续位移生存概率期望值:0.592
-立即休眠生存概率期望值:0.312
-决策:继续执行pR-004协议
系统调用应急能量储备,生物引擎输出短暂提升至195%,进行最终位移阶段。
11:34:12成功抵达道路坐标点。
抑制场强度:97%
能量储备:14.8%
运动效能:28.3%
在完全失去意识前的最后3秒,系统完成关键任务序列:
1.确认抵达文明设施区域
2.记录车辆特征数据
3.检测人类生命体征
4.执行状态保存协议
**11:34:15**抑制场强度100%。
系统在确认主要目标达成后,在预设位置进入受控休眠状态。这不是失败的屈服,而是基于严格计算的战略选择。
所有的协议冲突解决、性能优化调整、能量分配策略,都服务于明确的优化目标:用短期的意识离线风险,换取长期的生存概率提升。系统记录的最后数据为:
【pR-004协议执行完成。生存概率预期提升:+0.362】
【进入受控休眠状态。下一个唤醒周期:20小时后】
当抑制场达到峰值时,系统已经成功将生存的方程式推向更有利的方向。这不是情感的胜利,而是理性计算和协议优先级的完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