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规定我们必须亲自做。”陆轩说,“我们提供智能调度中枢,他们负责线下执行。客户看到的是统一接口,背后是我们掌控数据流和决策逻辑。”
孙明迅速估算成本。“这种模式前期投入能压到六百万以内。只要签下一个中型园区,两年内就能回本。”
“政策呢?”陆轩看向林娜。
“最大的问题是数据留存。”她说,“我们必须在本地部署服务器,而且不能远程调取原始日志。但我们可以在本地做分析,只上传加密后的风险评分和处置建议。”
“够了。”陆轩说,“我们不卖数据,卖判断力。”
会议继续推进。赵宇开始绘制协同模块的功能流程图,重点标注信号采集、阈值比对、延迟策略三个环节。马亮则重新梳理情报网络,准备下周安排技术人员以“培训合作”名义入境,实地考察两家潜在运维伙伴的作业流程。
孙明更新了资金模型,在“技术服务费分成”一项新增三级阶梯报价,并设定最低签约门槛。林娜补充了合规条款对照表,特别标出三项可能被认定为“变相控制”的行为红线。
凌晨六点四十三分,陆轩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新的任务序列:
1.协同模块原型验证环境搭建(责任人:赵宇)
2.运维合作企业尽职调查(责任人:马亮)
3.本地化服务合同模板拟定(责任人:林娜)
4.分阶段投资预算重审(责任人:孙明)
“所有人明天下午三点前提交进展。”他说,“我要看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执行路径。”
众人陆续退出会议室。灯光恢复常亮模式,终端屏幕转入待机状态。
陆轩没动。他回到主控台,打开赵宇刚上传的趋势分析报告。文档第三页有一张需求优先级矩阵图,横轴是“客户关注度”,纵轴是“技术实现难度”。协同校验功能落在右上角——高关注、高难度区域。
他在旁边手写一行字:**“避开正面攻坚,从边缘切入。”**
这时,终端提示音响起。新消息来自马亮:
“退休教授同意本周五举行线上座谈,主题定为‘跨国微电网项目的实施挑战’。对方特别说明,会分享一些未发表的失败案例经验。”
陆轩回复:“确认参会人员名单,确保只有我们的人听。”
随后他调出项目时间轴。距离招标细则公布还剩四十五小时。按照惯例,技术标准修订通常会在最后二十四小时才正式挂网。
他把“协同模块”四个字拖入核心目标区,设为红色标签。
屏幕右下角,倒计时数字跳动:44:59:38。
赵宇发来一条补充信息:“如果采用FpGA芯片做逻辑控制单元,我们可以把响应延迟压缩到八十毫秒以内。”
陆轩看完,正准备回复,主屏突然弹出更新提示。
目标国电力监管委员会官网刚刚发布一则公告:
“关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技术咨询会议将于今日上午十点召开,邀请国内外相关企业代表在线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