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上的绿点连成一片,陆轩的手指在桌沿划过一道直线。
“该让更多人听见我们的声音了。”
话音落下的瞬间,林娜已打开通讯终端,调出媒体联络清单。赵宇起身走到副控台前,接入技术文档库,准备统一对外输出口径。孙明翻出最新一期预算执行表,开始核算可调配资金。马亮的信号从境外节点接通,屏幕上跳出一串区域舆情热度排行。
陆轩没有坐下。他盯着主画面中缓慢爬升的满意度曲线,说:“不是发新闻稿,也不是买广告位。我们要让行业知道,樊星阁的服务标准变了。”
赵宇回头:“意思是,把吉隆坡那次响应记录做成案例?”
“不止一次。”陆轩接过林娜递来的平板,“过去七十二小时内,五个重点区域全部实现两小时响应,闭环时间平均压缩到十小时零三分钟。这不是偶然,是流程重构的结果。”
孙明抬头:“推广预算目前冻结在海外渠道,原计划用于品牌巡展的八十万可以抽调。”
“全用上。”陆轩说,“但不用在展会上。换成精准投放,目标锁定东南亚、中东、南亚的市政It主管和项目决策层。”
林娜快速记录:“媒体方面,我联系了《亚太科技观察》《数字基建前沿》和《全球智慧城市评论》,都是业内有评审机制的刊物。”
“不要通稿。”陆轩打断,“要专题报道。内容只讲一件事——客户等不起,我们改了什么。”
马亮的声音传来:“三家媒体最近两周都在追踪‘服务商响应迟滞’议题。其中《数字基建前沿》主编上周公开批评过泰恒联某项目超时修复问题。”
陆轩点头:“那就让他们自己来挖。我们提供数据,不包装,不回避缺陷史。但他们必须看到完整的改进链条。”
林娜立即起草合作提案:以樊星阁近期运维日志为基础,联合第三方研究机构发布《新兴市场技术服务响应白皮书》摘要版,并邀请两名独立专家署名推荐。
“专家人选我已经在沟通。”她说,“一个是新加坡国立的陈教授,长期研究城市数字化转型;另一个是迪拜智慧城市顾问组的顾问,有实操背景。”
“可以。”陆轩说,“但声明里不能出现‘领先’‘首创’这类词。只说事实:我们收到四十七条投诉,用了二十六天完成系统与流程双升级,现在能做到什么程度。”
赵宇补充:“技术文档我会整理成公开版本,包含工单自动追踪逻辑、跨时区值班规则、评分反馈闭环机制。任何人都能查证。”
孙明看向财务面板:“如果同步启动线上宣传,需要增加服务器带宽和消息推送通道。初步测算,每月多支出约三十五万。”
“从巡展预算里切。”陆轩说,“另外,通知后勤组,所有对外物料暂停印刷。现在每一分钱都要花在传播节点上。”
林娜确认道:“白皮书预计三天内定稿,最快下周初发布。”
“不够快。”陆轩调出日历,“七天后有个机会——‘亚洲智慧治理线上峰会’,主办方允许观察员单位做十五分钟陈述。”
马亮立刻回应:“我已经联系会务组,争取到了特别观察员资格。发言时段排在第三天上午十点十七分。”
“你写初稿。”陆轩对林娜说,“核心就三点:第一,我们曾经响应缓慢;第二,客户反馈推动我们重建流程;第三,新系统不是为了赢竞争,而是不让用户再问‘有没有人在’。”
赵宇皱眉:“会不会太低调?其他厂商都在推新品性能参数。”
“他们推的是功能。”陆轩看着大屏,“我们推的是责任。性能可以抄,流程改不了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