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专线链路的绿色信号仍在主屏上稳定跳动,陆轩没有移开视线。他盯着新加坡节点周围新浮现的三个连接请求,手指在控制台边缘轻轻敲击,节奏不急不缓。
赵宇第一个走进指挥区,手里端着平板,屏幕上的数据流尚未停歇。“会议期间所有技术演示零中断,客户访问路径全部记录在案。仰光那边已经调用过三次系统接口,达卡也完成了首次远程测试。”
“他们用了我们的方案?”陆轩问。
“不仅用了,还主动转发给了当地两家能源公司。”赵宇嘴角微扬,“对方评价说,响应速度比本地服务商快百分之四十。”
林娜紧跟着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打印件。“这是客户反馈汇总。新加坡方面提到,我们的操作逻辑清晰,文档标注细致,尤其是双语资料准备充分。有两位负责人明确表示愿意推进下一步接洽。”
杨芳随后步入,脚步比往常轻快。“视频播放量破纪录了。内部统计显示,会议现场重复播放了四次。有人拍下您的陈述片段传到了行业群组里,现在好几个陌生账号在后台留言咨询合作可能。”
陆轩点头,目光转向马亮。“有没有异常动向?”
“陈龙的人确实在场。”马亮声音平稳,“但他们只是旁观,没接触任何客户。倒是刘猛那边有点动静,试图通过第三方打听我们资金规模,被拦截后就撤了。”
“说明他们在看风向。”陆轩站起身,走到大屏前,放大东南亚区域图。原本稀疏的光点如今连成片状网络,像被风吹亮的星火。“这一趟不是白走的。我们带出去的不只是设备和资料,是做事的方式被人看见了。”
孙明翻开财务报表。“首期投入实际支出低于预算百分之十二,应急资金未动用。按当前客户跟进进度测算,六个月内可实现成本回收,前提是后续对接顺利。”
“这不是算账的时候。”陆轩打断,“是时候看清一件事——我们过去十年打下的底子,现在能在外面立得住。”
黄杰站在角落一直没说话,这时才开口:“外派团队回来后状态不错。八个人都写了总结报告,提了二十多条改进建议,包括时差协调、语言支持、物资补给方式。我已经整理成初步流程优化清单。”
陆轩回身看向众人:“你们觉得,这次算是成功了吗?”
会议室安静下来。
赵宇先开口:“技术层面没问题,但客户还没签约。叫好归叫好,真金白银的事还得再等等。”
杨芳接过话:“可口碑已经起来了。以前没人知道樊星阁能做国际项目,现在不同了。有人开始主动问我们标准是什么,流程怎么走。”
孙明补充:“关键是节奏。如果我们能在三个月内落地一个实质性合作,就能把现在的热度变成势能。”
“那就不是能不能的问题。”陆宇语气沉了下来,“是我们想不想继续往前推。”
林娜抬头:“您是说……扩大投入?”
“不是扩大。”陆轩摇头,“是转变思路。我们不能再把自己当成‘出海试试’的队伍。既然门开了,就得往里扎根。谁认可我们,我们就让人看到更多;谁观望,我们就让人没法继续等下去。”
赵宇皱眉:“可国际市场水深,规则复杂。我们现在这点经验,够支撑长期运作吗?”
“经验不够,就学。”陆轩目光扫过全场,“别人走过的路,我们可以看,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我们要做的,是把这次的经验变成模板,让下次出去的人不用从头摸索。”
杨芳眼睛一亮:“您的意思是,建立一套自己的出海模式?”
“对。”陆宇走到战术推演桌前,拿起笔,在面板上写下三行字:
“客户认不认你,看你能不能解决问题;
本地接不接纳你,看你懂不懂他们的规则;
团队能不能扛住,看你有没有持续成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