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清楚,监管局若将项目拆为“分阶段评审”,实则是无限拖延。他要的,是整体推进,是机制落地。
第二次座谈,陆轩亲自到场。他未穿西装外套,只系着领带,袖口微卷,露出手腕上那块旧表——不是炫耀,是无声的提醒: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会议一开始,监管局代表果然提出“分阶段评审”建议,声称“可降低试错成本”。
陆轩没有反驳,而是打开平板,调出一份新方案。
“我们不反对监督。”他声音平稳,“但不需要拆解。我们可以启动‘监督式试点’——划定小范围区域,三个月为周期,由三方共同派驻观察员,所有运营数据每月公开,接受联合评估。若发现问题,立即叫停;若运行良好,全面铺开。”
会议室一时安静。
财政厅代表率先开口:“数据公开,可接受。”
发展署紧随其后:“我们愿意派员参与观察。”
监管局代表脸色微变,却无法反驳——这方案既给了他们监管权,又规避了拖延借口。
陆轩继续道:“我们还可以设立联合数据平台,实时上传温控、物流、通关等核心指标,接受远程监督。这不是让步,是信任的开始。”
最终,五部门达成初步共识:签署《试点推进协作备忘录》,明确两周内召开跨部门联席会议,议程由多方共拟,樊星阁可派代表列席。
文件签署那一刻,陆轩没有起身庆祝。他只是将笔盖轻轻合上,放入西装内袋,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
“我们不是来讨价还价的。”他说,“我们是来把事做成的。”
会议结束,众人陆续离场。陆轩站在窗前,看着楼下几辆公务车依次驶出。他知道,这场博弈远未结束,监管局仍可能在细节上设卡,财政厅也可能因风向变化而退缩。但如今,规则已被重新定义——不再是单方面封锁,而是多方协调;不再是暗中角力,而是机制推进。
他转身,对林娜说:“准备一份试点实施路线图,细化到每周节点,列明所需支持。明天上午,发给五部门联络人。”
“要附上风险提示吗?”林娜问。
“不。”陆轩摇头,“只讲能做什么,不讲怕什么。我们要让他们看到的,不是危机,是机会。”
林娜点头离去。陆轩坐回桌前,翻开备忘录副本,目光落在“联席会议”四个字上。他拿起红笔,在下方画了一条横线,接着写下三个字:“倒计时。”
办公室门被轻轻推开,张涛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的文件。
“马亮刚发来,监管局今天上午召开了内部会议,议题是‘观察员派驻标准’。”
陆轩抬眼。
“他们讨论了三个方案。”张涛将文件递上,“其中一个,是直接引用我们提交的监督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