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服务站的卷帘门缓缓升起,晨光斜照在崭新的“听风”样机上,哑光白的面板泛着温润的光泽。陆轩站在门口,西装笔挺,目光扫过早已等候在前的运维团队。胡军最后一个走出车门,肩上背着工具箱,脚步沉稳。他抬头看了陆轩一眼,微微点头。
发布会定在上午十点,地点就设在这栋居民楼下。没有红毯,没有舞台,只有一块投影幕布挂在服务站外墙,上面写着一行字:“听风一号,为家而生。”
李刚带着几名兄弟在签到台前忙碌,发放体验手册。有人低声议论:“就这么个机器,真能值这个价?”话音未落,一位中年男子走上前,手微微发抖地递出身份证:“我……我想给老母亲装一台,她一个人住。”
林娜接过证件,轻声问:“您担心她夜里起夜?”
男子点头,声音压得很低:“去年摔过一次,住院两个月。我现在天天打电话,可总怕来不及。”
林娜将信息录入系统,抬头看了眼幕布后方的数据屏——张涛正盯着实时模拟界面,额角渗出细汗。他没说话,只是抬手擦了擦,继续盯着传感器响应曲线。
十点整,投影亮起。一段视频开始播放:老人翻身,床头灯自动亮起;孩童踢被,室温悄然回升;夫妻坐起,窗帘缓缓拉开。画面最后定格在运维员冲进楼道的身影上,字幕浮现:“它可能不会响,但我们一定会到。”
台下一片静默。
随后,李刚走上前,指着身旁的样机:“刚才那段,是三个月前发生的事。那天晚上,老人血压飙到180,系统没预警,可我们的人三分钟内到了。这不是机器的胜利,是我们人的承诺。”
台下有人举起手机拍摄,有人低头记笔记。徐静站在人群边缘,镜头对准后台监控区,快门轻响。她拍到了张涛侧脸的瞬间——眉头紧锁,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仿佛仍在与数据搏斗。
发布会结束不到两小时,预售通道开启。
服务器刚一上线,访问量瞬间突破阈值。三十秒内,页面卡死。马亮立刻冲进技术室,调出日志:“流量是预估的三倍,集中在北方六省。”他抓起对讲机,“备用集群全部启用,三十分钟内必须恢复。”
机房灯光急闪,工程师们手指翻飞。二十分钟后,系统重启。首页弹出公告:“前500名成功下单用户,赠送一年免费运维服务。”
消息一出,订单如潮水般涌来。孙明坐在财务室,看着实时报表,眉头从紧锁转为微松:“首日订单量达到预期三倍,现金流压力可缓解四周。”他抬头看向陆轩,“但运维人力吃紧,尤其是独居老人家庭的安装请求,占了四成。”
陆轩站在窗前,望着楼下陆续出发的运维车辆。胡军正带着一队人检查装备,有人主动请缨去最远的社区。“让他们去。”陆轩说,“谁愿意去老人家里,就派谁去。这不是任务,是信任。”
当天夜里,徐静的报道《让设备学会看家》在本地新闻平台首页发布。文章以城西老人事件为引,讲述一台机器背后的服务网络如何织成一张安全网。她写道:“它不喧哗,不炫耀,只是默默记住每一个翻身的节奏,每一次睁眼的迟疑。当科技不再追求‘最聪明’,而是学会‘最懂你’,它才真正走进了家。”
文章末尾,她引用了陆轩在接受采访时的一句话:“我们不做最聪明的机器,做最懂人的伙伴。”
这句话被迅速转载,登上热搜。有评论说:“原来智能不是让人更懒,而是让孤独有人管。”也有质疑声:“高价卖情怀,能走多远?”
陆轩没有回应。他坐在办公室,桌上放着一封未署名的信。信封里是一张手绘图,线条粗糙却清晰——那是“听风”的原型机结构图,角落写着一行小字:“你们做到了我十年前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