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啊,林姐说了,优先本地人,工资按时发,还有保险。”
饭桌上的话题渐渐从担忧转为规划。有人问培训多久能上岗,有人打听家属能不能来工地探望。赵宇坐在另一桌,听着这些琐碎对话,嘴角微扬。信任不是靠一场演讲建立的,而是从一碗饭、一句话、一个岗位开始积累的。
深夜,陆轩回到办公室。桌面上堆着几份文件,最上面是孙明送来的成本分析补充报告。他翻开最后一页,角落一行小字引起注意:“数据来源:林娜就业登记系统”。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几秒,提笔在旁边画了个圈。
这不是简单的财务核对,而是一种新的运转逻辑正在成型——文职系统与工程数据开始联动,人事安排与成本控制形成闭环。未来的樊星阁,不能只靠热血与胆识,更要靠体系与制度。
他合上文件,起身走到窗前。工地依旧亮着灯,几台挖掘机还在清理余土。远处,新立的公示牌在灯光下清晰可见,上面写着:“明日计划:完成A区地梁浇筑,责任人:王强。”
就在这时,对讲机响起。
“陆哥,东侧材料区发现异常。”
是胡军的声音,冷静但带着一丝警觉。
“什么情况?”
“三辆运输车刚卸完水泥,司机没走,围在一起抽烟。车牌遮挡,人员身份不明,车上GpS信号被屏蔽。”
陆轩眼神一凝,拿起外套就往外走。
“通知张涛,调取最近三小时进出记录。”
“马亮那边呢?”
“先别惊动,我亲自过去。”
他穿过施工通道,脚步沉稳。夜风扑面,带着水泥与铁锈的气息。材料区灯光昏黄,三辆车并排停着,车头朝外,像是随时准备撤离。几名男子站在车旁,低头交谈,烟头在黑暗中忽明忽暗。
陆轩站在十米外停下,没有靠近。
他盯着其中一辆车的轮胎,蹲下身,用手电照向轮毂内侧。
一道新鲜的刮痕,边缘还沾着半凝固的泥浆,泥色偏红,与本地黄土明显不同。
他伸手抹了一点,指尖搓了搓。
这不是工地的土。
胡军走近,压低声音:“要不要现在查证件?”
陆轩没答,只盯着那辆车的货箱。篷布边缘有一道撕裂口,用粗线缝合,针脚歪斜,像是临时修补。
他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三人背影。
“再等等。”
“等什么?”
“等他们自己露出破绽。”
他转身往回走,步伐未乱。
可就在他迈出第三步时,身后传来金属摩擦声。
一辆车的货箱门,正被缓缓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