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翻开平板:“我建议先从数据采集端入手。现有的传感器网络需要升级,增加对电压波动、设备温升、负载变化的高频采样能力。”
“我联系供应商。”孙明迅速记录,“但新型传感器成本高,单点投入是原来的两倍。”
“值得。”陆轩斩钉截铁,“我们不是在修路,是在铺轨道。高铁和马车的区别,就在于底层标准。宁可前期多烧钱,也不能留下技术债。”
张涛忽然开口:“还有一个问题——算法归属。”
所有人一静。
“如果我们真做出AI模型,是樊星阁独有,还是和启明共享?”
这问题如石落深潭。
赵宇皱眉:“启明一直卡核心技术,现在我们好不容易找到突破口,难道要分他们一杯羹?”
“但合作还在继续。”孙明冷静道,“如果我们单方面推进AI系统,后期对接时,他们没有适配能力,反而会成为瓶颈。”
陆轩沉默片刻,走到窗前。
楼下,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一名技术员正蹲在设备柜前,接线、测试、记录,动作一丝不苟。墙上的电子屏滚动着实时能耗数据,数字跳动如心跳。
“共享,不等于交出控制权。”他缓缓开口,“我们可以开放接口,但核心算法闭源。就像发动机可以装在不同车上,但图纸永远在我们手里。”
他转身,目光如炬:“告诉启明,我们在做一项‘智能施工中枢’的预研项目,邀请他们参与数据验证环节。如果他们有兴趣,可以派工程师来观摩——但仅限外围。”
赵宇笑了:“这招高。既显得开放,又守住底线。”
“这才是真正的博弈。”陆轩淡淡道,“不是靠蛮力压人,而是用格局设局。让他们看到机会,又抓不住核心。”
李刚搓着手:“那我明天就发通知,召集人手开会。”
“不。”陆轩摇头,“今晚。”
他拿起对讲机,声音沉稳:“林娜,通知研发组全体成员,十分钟后,三楼大会议室,召开紧急技术动员会。主题——智能自适应能源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启动。”
“收到。”对讲机里传来清脆回应。
放下对讲机,陆轩走到白板前,将“可行性研究立项”圈出,又在旁边加了一个箭头,指向尚未填写的空白区域。
“张涛。”他忽然开口。
“在。”
“你负责拟定第一阶段研究大纲。重点明确三点:数据采集标准、模型训练路径、风险评估清单。”
“明白。”
“还有——”陆轩目光深邃,“如果这个项目走通,后续我们不排除引入外部AI专家合作。但现在,所有基础,必须由我们自己打下。”
张涛重重点头。
会议结束,众人陆续离开。李刚一边走一边掏出手机,翻出“机器学习入门”的搜索页面,嘴里嘀咕:“神经网络……这玩意儿真比打架难懂。”
赵宇和孙明并肩而行,低声讨论预算分配细节。胡军依旧沉默,但脚步比往常快了几分,仿佛已被某种无形的火点燃。
陆轩最后走出会议室。
走廊灯光洒在他肩头,西装笔挺,背影如刃。他没有回头,只是抬手,轻轻抚过白板边缘——那里,还留着张涛写下的AI结构图,线条清晰,如一张正在展开的网。
他走向电梯。
电梯门开启,映出他沉静的面容。就在门即将闭合的瞬间,一名技术员匆匆跑来,手里抱着一台刚调试完的边缘计算终端。
“陆总!第一组传感器数据已经上传,AI训练环境初步搭建完成,随时可以导入样本!”
陆轩点头,声音平静却如雷贯耳:“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