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一脚踹出黑道传奇 > 第699章 技术融合新前景

第699章 技术融合新前景(2 / 2)

李刚皱眉:“重试,启用备用通道。”

第二次尝试,结果依旧。第三次,系统直接冻结。

“不对劲。”技术组长擦了擦额头的汗,“我们的数据包明明符合标准格式,可对方系统就像……根本读不懂。”

李刚俯身查看原始日志,忽然发现异常:在每次发送请求后,对方系统虽拒绝连接,却会返回一个极短的响应信号——不是标准协议中的否定应答,而是一串杂乱的二进制代码,像是某种底层硬件的直接反馈。

“这不是软件层面的问题。”他喃喃道,“是底层通信逻辑对不上。就像……我们在说普通话,它却只听得懂方言。”

张涛此时走进实验室,手里拿着一份技术文档:“我查了那座智慧城市的系统架构,他们用的是德国某厂商的工业控制协议,加密层级高,且不支持动态协议协商。换句话说,它不接受‘翻译’,只认原生语言。”

李刚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调出两套系统的通信协议对比图。新能源系统的数据帧以毫秒级精度划分时间片,每个单元包含电压、电流、频率、负载预测等十六项参数;而智能控制系统则采用事件驱动模式,只有在状态变化时才触发通信,数据结构松散,优先级机制完全不同。

“不是不能融。”他咬牙,“是它们‘说话’的节奏不一样。一个讲究精确同步,一个依赖事件触发。强行对接,就像让交响乐团和街头鼓手一起演奏——节奏乱了,谁都听不清。”

张涛凝视着对比图,忽然道:“有没有可能,我们换个思路?不强行翻译,而是造一个‘通用翻译器’?一个能实时解析两种语言,并自动生成中间语义的中间层?”

“理论上可行。”赵宇接过话,“但需要极强的边缘计算能力,还得有自主学习机制,否则面对复杂场景,翻译器自己就会崩溃。”

实验室陷入短暂沉默。

灯光下,李刚的目光却愈发炽热。他知道,真正的突破,从来不是在平坦大道上完成的。当年校园一战,他靠的是血性;如今站在技术前沿,他要靠的,是把不可能碾成可能的狠劲。

“那就造。”他抬头,声音斩钉截铁,“没有翻译器,我们就从头写一个。算力不够?加服务器。算法不稳?反复迭代。协议不通?我们重新定义规则!”

他转身面向团队:“兄弟们,我们不是在改代码,是在改规则。过去,技术是工具;今天,我们要让它成为武器——一把能劈开旧秩序、重建新世界的刀!”

众人眼神交汇,无人退缩。

李刚重新坐回主控台,双手放在键盘上,深吸一口气,输入第一行指令:

“创建新项目:projeex(枢纽计划)

目标:构建新能源与智能控制系统的通用通信中间层

初始模块:动态协议解析引擎”

回车键按下,屏幕跳出初始化进度条。

就在加载至38%时,系统突然弹出一条异常提示:

“检测到外部数据流注入,来源未知,协议特征:非标准工业控制帧,携带时间戳偏移量+15.7秒。”

李刚瞳孔一缩。

他迅速调取网络监控日志,发现这股数据流并非攻击,而是一段持续三秒的测试信号——来自某高端制造园区的自动化生产线,信号内容竟是产线能耗波动的实时预测模型。

“有人在试我们。”他低声说,“而且……他们也在等这个融合。”

张涛凑近屏幕,眯眼读取信号特征:“这模型精度极高,不是普通工厂能有的。除非……他们早就想打通能源与生产的闭环,只差最后一块拼图。”

陆轩此时推门而入,目光扫过警报提示,没有惊慌,反而嘴角微扬。

“那就让他们看看。”他走到主控台前,拿起李刚的鼠标,直接在代码界面输入一行指令:

“开启双向监听模式,接收并记录所有异常数据流,标记来源,建立特征数据库。”

他松开手,声音如铁铸:“我们不躲,也不急。谁想融合,谁就先亮出底牌。技术的未来,从来不是谁喊得响,而是谁——先听懂了世界的语言。”

实验室灯光通明,键盘敲击声如战鼓擂动。

主屏幕上,进度条重新启动,缓缓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