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总部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尽管室内灯光亮堂,但窗外的夜色却显得格外深沉。远处的城市灯火如星河洒落,映照着会议室内沉稳而凝重的氛围。
上一章提及的风暴——即随着外部东京、伦敦、里约三地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内部合同风波带来的董事会质疑——已暂告一段落,正逐渐逼近樊星阁。在处理完这些内部挑战后,陆轩深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面对三地市场的复杂局势,他意识到必须重新规划组织的发展方向,于是召集众人,在这间熟悉的会议室中展开了一场关于品牌建设的战略讨论。
这场会议并非仓促之举。此前在与董事会的博弈中,陆轩已意识到低价竞争的局限性,也清楚樊星阁若想真正走向国际舞台,必须从“业务扩张”转向“品牌驱动”。此刻,他坐在主位,手指轻叩桌面,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他的眼神中没有半点犹豫,只有冷静与坚定。
“我们不能再靠价格打市场。”陆轩的声音低沉却有力,“东京、伦敦、里约三地的反馈已经说明,低价竞争只会让我们陷入泥潭。”
张涛坐在左侧,手中拿着三份文件,目光在纸页间游移。他抬起头,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我已经整理了三地的品牌优化方案——东京主打文化融合与信任建立,伦敦突出专业权威与责任形象,里约则以信任为基础构建地下网络的认同感。”
赵宇微微皱眉:“文化融合?此前提到的东京市场,山本一郎拉拢皇室背景投资顾问一事仍影响着局势,我们怎么融入?”
“不是去抢,而是去建立。”张涛语气坚定,“那位顾问对山本已经开始产生怀疑,我们只需要给他一个更值得信任的选择。”
孙明坐在右侧,手中握着一份财务报表,眉头微蹙:“品牌升级需要大量投入,董事会那边已经开始质疑我们的回报率。”
“回报率?”陆轩嘴角微微上扬,目光如炬,“真正的品牌价值,不是看眼前,而是看长远。”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我建议,我们同步启动公益项目。”孙明缓缓开口,“伦敦那边的高端市场反馈明确,他们看重信誉与责任。如果我们能通过教育基金、青年创业扶持等项目提升社会形象,不仅能削弱黑帮标签的影响,还能增强高端客户的信任。”
赵宇皱眉:“我们去做慈善?”
“不是慈善,是形象。”孙明语气冷静,“我们要做的,是让公众看到樊星阁不只是一个地下势力,而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组织。”
“这会不会太理想化?”赵宇摇头,“我们是黑道,不是慈善家。”
“但我们要走向国际。”张涛接过话头,“国际社会看的不只是实力,也是规则与信誉。我们不是要伪装成白道,而是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也有自己的规则。”
陆轩点头:“我们要做的,不是掩盖过去,而是塑造未来。”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远处的灯火:“从今天开始,我们要从‘业务扩张’转向‘品牌驱动’。品牌不是标识,不是口号,而是一种价值认同。我们要让东京皇室、伦敦金融圈、里约地下世界都认可、信任和接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