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家学风云(1 / 2)

6-21

永昌伯府的家学,设在府邸东侧一处独立的院落,名曰“明德斋”。这里不仅是府中子弟启蒙进学之所,也偶尔会邀请一些清贵的翰林或致仕的老学士前来讲学,在京城勋贵圈中颇有些名声。

苏喆正式入学的消息,如同在明德斋这潭看似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颗石子。当他穿着一身崭新的青色学子服,由观墨陪着,第一次踏进明德斋的院门时,原本还有些喧闹的学堂顿时安静了一瞬。

一道道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他身上,好奇、审视、轻蔑、漠然……种种情绪,不一而足。

学堂内已有十数人,年纪从八九岁到十六七岁不等。除了伯府的少爷们,还有几位是依附于伯府的旁支子弟或门客之子。坐在最前方、被几人隐隐簇拥着的,正是脸色阴沉的苏明远。他斜睨了苏喆一眼,鼻腔里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冷哼,便扭过头去,与身旁一人高声谈论起昨日马球赛的趣事,刻意将苏喆晾在一边。

四少爷苏明德坐在稍后一些的位置,看到苏喆,脸上露出一丝犹豫,最终还是微微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其他几位庶出兄弟,有的低头假装看书,有的则带着几分看热闹的神色。

负责授课的是一位姓宋的老秀才,五十多岁年纪,面容古板,穿着洗得发白的儒衫。他是伯府聘来的西席,学问扎实,但为人有些迂腐,最重规矩礼法。他早就听闻府中七少爷寻画立功之事,也知夫人特意安排其入学,心中对此等因“奇技淫巧”而得势的庶子,本能地存着几分轻视。

“新来的,去后面空位坐着。”宋先生抬了抬眼皮,用戒尺指了指学堂末尾一个靠近门口、光线略显昏暗的位置,语气平淡无波。

“是,先生。”苏喆面色平静,依言走到那位置坐下,将笔墨纸砚一一摆好,姿态从容,并无半分被冷落或刁难的不适。

观墨在门外担忧地看了一眼,见少爷神色如常,这才稍稍安心,退到廊下等候。

第一堂课是讲《论语》。宋先生照本宣科,讲解有些枯燥。苏明远等人显然心思不在书上,偶尔交头接耳,宋先生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轮到提问时,宋先生点的也都是前排的嫡子或他平日看重的几个学生。

苏喆并不在意,他端坐如钟,听得认真。宋先生讲的这些内容,对他而言浅显了些,但他依旧仔细听着,分析着这位先生的性格和教学风格,也观察着学堂内众人的反应。

课间休息时,气氛更加微妙。苏明远被几个跟班围着,谈笑风生,声音不大不小,恰好能让整个学堂听见,内容无非是些吃喝玩乐的奢靡之事,隐隐带着炫耀和排挤。无人主动与苏喆搭话,他便独自一人走到窗边,看着院中的一株老槐树,神情淡然。

偶尔有旁支子弟或门客之子好奇地打量他,接触到他那平静无波的眼神,也不知为何,竟有些不敢上前攀谈。

第二堂课是习字。宋先生布置了临帖任务,便在学堂内踱步巡视。走到苏明远身边时,见他字迹潦草,结构松散,也只是微微蹙眉,未加苛责。走到苏喆身边时,他原本随意扫过的目光,却不由得顿住了。

只见苏喆悬腕运笔,姿态沉稳,笔下字迹虽还带着模仿的痕迹,但结构端正,笔力内敛,隐隐竟已有了几分自己的风骨!这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一个刚刚启蒙的庶子能有的水平!

宋先生古板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惊异之色。他忍不住停下脚步,仔细观看。

苏喆察觉到先生的注视,并未慌乱,依旧不疾不徐地写着最后一个字,然后轻轻搁笔,起身恭敬道:“请先生指点。”

宋先生拿起那张习字纸,看了又看,忍不住问道:“你……此前跟何人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