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博士浑浊的眼中,那丝近乎熄灭的微光,因林薇的话而轻轻跳动了一下。他沉默地注视着眼前这个年轻、苍白,却带着一种被恐惧淬炼过的坚韧的女子,良久,才缓缓开口,声音如同磨损严重的旧磁带:
“活下去……首先,你要彻底理解,你面对的是什么。”
他颤巍巍地走回书桌,台灯昏黄的光晕将他佝偻的身影投在身后堆积如山的资料上,如同一座即将被知识坟墓吞噬的活碑。
“‘虚垢’……它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鬼魂或恶魔。它们更接近一种……‘规则的残渣’,”韩博士用手指关节敲了敲自己的太阳穴,“是意识与现实交互时,产生的‘废料’,由未被满足的渴望、被遗忘的恐惧、扭曲的执念,尤其是对‘存在’本身的无尽空虚构成。它们没有固定的形态,其显现方式,取决于它们所依附的‘介质’,以及……观察者自身的‘认知滤网’。”
他拿起一支铅笔,在一张废纸的背面随手画了一个扭曲的、不断变化轮廓的阴影。
“你看到的‘掠面者’(目标A),是依附于特定地点(红房子)和强烈个体执念(对‘脸’的渴望)形成的强大‘聚合体’。它相对稳定,也因此更容易被定位、被理解,甚至……被摧毁。但你也看到了代价。”
“而你后来遇到的——墙壁上的涂鸦(无面群),是‘虚垢’依附于集体性的空间记忆(楼梯间常有的孤立、压抑感)和更广泛的‘身份焦虑’形成的低语;那个‘琪琪’的电话,可能是依附于信息网络本身的、某种具有初步交互能力的‘虚垢’碎片,它在模仿,在学习;科技园区的‘空镜’,是‘虚垢’利用了光滑表面对‘真实’的扭曲反射特性;地铁里的‘无影者’,则是依附于快速移动、人群短暂交汇又分离的‘匿名性’空间,体现的是个体存在感的湮灭……”
韩博士抬起眼,目光锐利地看向林薇:“它们千变万化,但核心不变——填补‘空无’。它们渴望形态,渴望被‘认知’,渴望通过占据、模仿甚至取代‘存在’,来确认自身那虚幻的‘存在’。”
“所以,‘小心镜子’。”林薇喃喃道,终于明白了那句警告的深层含义。镜子,是映照“自我”的介质,也是最容易被“虚垢”利用,来混淆真实与虚幻、进行模仿和取代的工具。
“没错。”韩博士点头,“任何能清晰映照‘自我’的东西,在‘虚垢’活跃的区域,都需要警惕。你的脸,你的名字,你的身份……都是它们觊觎的坐标。”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凝重:“而你的‘感知’……孩子,这既是天赋,也是诅咒。你的‘认知滤网’比常人更薄,或者说,你的意识频率,更容易与‘虚垢’的波动产生共振。这使得你能看见它们,但也使你更容易被它们影响,甚至……吸引它们。”
“那我该怎么办?”林薇感到一阵寒意,“关闭这种感知?”
“做不到。就像你无法命令自己停止呼吸。”韩博士摇头,“但你可以学习‘控制’它。就像调节收音机的频率。你需要建立自己的‘精神屏障’,学会在需要时集中感知,在不需要时……学会‘忽略’。”
他走到一个堆满瓶瓶罐罐的架子前,取出一个不起眼的小布包,递给林薇。里面是一些干枯的、散发着淡淡苦涩气味的草药。
“宁神香。必要时点燃,能帮助你稳定精神,模糊那些低强度的‘噪音’。但记住,这只是辅助。真正的屏障,在于你内心的‘锚点’。”
“锚点?”
“就是你确信无疑、属于你自身‘存在’的东西。”韩博士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她,看向遥远的过去,“一段深刻的记忆,一个强烈的信念,甚至是一种无法被剥夺的技能……找到它,牢牢抓住它。当‘虚垢’的低语试图混淆你的认知时,用它来提醒自己——你是谁。”
林薇下意识地摸了摸左肩上那几乎看不见的淡粉色痕迹。她的“锚点”是什么?是死里逃生的记忆?是摧毁“掠面者”的决心?还是……对囡囡那份无法释怀的愧疚与承诺?
她不知道。但她会去找。
“其次,”韩博士继续他的“授课”,语气如同在进行一项庄严而悲哀的仪式,“你需要了解它们的‘规则’,尽管这些规则支离破碎且充满例外。”
他翻开那本厚厚的手写笔记,指给她看一些用红笔重点圈出的段落:
***介质依赖性:**‘虚垢’需借助特定介质显化(墙壁、镜面、电子信号、特定空间气场等)。破坏或远离介质,有时能暂时驱散它们。
***认知互动性:**观察者的注意力、情绪状态(尤其是恐惧)会强化‘虚垢’的显现程度和影响能力。保持冷静(尽可能的)和“认知上的拒绝”能提供一定防护。
***概念核心:**绝大多数‘虚垢’围绕“存在性”相关概念(身份、记忆、形态、影子、名字等)展开。理解其核心概念,有助于预判其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