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牌上那转瞬即逝的空白面孔,像一盆冰水混合物,从林薇头顶浇下,寒意直透骨髓。她站在熙攘的人行道上,周遭的喧嚣仿佛被隔在一层厚厚的玻璃罩外,模糊而不真实。
不是幻觉。
那种“污染”,那种“无面”的异常,确实在扩散。从阴暗的楼梯间,渗透到了光鲜亮丽的都市中心。它们像一种病毒,在现实的表皮之下悄然复制、传播。
“寂寞”……“想要一张脸”……
这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恐怖故事,而更像是一种……现象。一种基于某种未知规则,正在缓慢侵蚀现实的现象。
林薇强迫自己迈开脚步,汇入人流。她的感官高度警觉,像一台精密而冰冷的扫描仪,捕捉着任何一丝不协调的细节——路人脸上稍纵即逝的僵硬表情,商店橱窗倒影中偶尔扭曲的影像,甚至是空气中那若有若无的、与红房子相似的陈腐甜香(或许是错觉,或许不是)。
她感觉自己行走在两个世界的夹缝中。一个是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日常世界;另一个则是暗流涌动、布满无形陷阱的异常世界。而她的“感知”,就是连接这两个世界的、脆弱而危险的孔道。
回到公寓,她没有开灯,径直走到窗边,俯瞰着下方流光溢彩的城市。每一盏灯火,每一扇窗户,此刻在她眼中,都可能隐藏着未知的诡异。
被动等待,只会让恐惧发酵,让那无形的侵蚀更进一步。
她需要主动出击,但不能再像之前那样,仅凭一腔孤勇和有限的准备。她需要信息,需要武器,需要……同类。
她重新坐回电脑前,打开了那个加密文档。在“关联事件记录-接触b”下方,她新建了一个章节:
**应对策略与资源探索**
***核心假设:**异常现象(暂称“无面现象”)具有扩散性、概念性,非单一实体,难以用物理手段根除。
***当前目标:**
1.**信息收集:**系统性搜集城市中类似“无面现象”的传闻、线索,建立数据库。
2.**能力界定:**明确自身“感知”能力的范围、限度及触发条件。探索强化或控制该能力的可能性。
3.**寻找盟友:**谨慎接触可能知晓内情或具备类似遭遇的个体。风险极高,需严格筛选。
***潜在资源\/方向:**
***深层网络\/边缘社群:**可能存在更专业、更隐秘的信息交换渠道。访问风险未知。
***民俗学\/神秘学专家:**非主流学术界可能存在相关研究。甄别真伪难度大。
***特定地点监测:**对已确认的异常地点(如公司楼梯间)进行周期性、非接触式观察,记录变化。
她开始行动。
首先,是信息的系统性搜集。她不再局限于几个公开的灵异论坛,而是利用自己作为程序员的技能,编写了几个简单的爬虫程序,在更广阔的互联网角落,甚至是某些需要特定权限才能访问的数据库外围,搜寻关键词——“面容模糊”、“身份认知障碍”、“集体幻觉”、“都市怪谈+脸\/面孔”。
这个过程如同在信息的垃圾场中淘金,耗时耗力,且大部分收获都是无用的噪音。但她有足够的耐心。
几天后,一条夹杂在无数废话中的简短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那是在一个早已废弃的、早期互联网风格的留言板存档里,一个匿名用户七年前的留言:
「坐标[x区xx街附近],凌晨三点后,路灯下的影子有时会没有头。不是被挡住,就是……没了。看到过三次,不是我眼花。有人知道怎么回事吗?」
留言没有回复。坐标区域,与林薇公司所在的cbd区域有部分重叠。
影子……没有头……
这与“无面”在表现形式上虽有差异,但内在核心——对“身份”或“存在”特征的剥夺——似乎存在某种关联。
她将这条信息记录在案,归类为“待验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