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是不是李锦荣这一世侧重习武体质好的缘故,或许是顾承宇真的天赋异禀,头胎他们便得了一对龙凤胎。
女儿先出生一刻钟,乃是长姐,得名顾长乐,封号荣华公主;男孩儿得名顾无极,出生便是大梁的太子。
顾长乐的封号乃是李锦荣之意,将自己上一世的封号给女儿,希望她也如自己上一世一般,一生锦绣荣华;顾承宇也觉这个封号极好,他与锦儿的长女,这一辈子必然是荣华无双。
两个孩子刚满周岁,便被顾承宇打包送到皇家行宫,交给太上皇与太后照顾;有了皇孙逗趣儿,还是龙凤胎,太后的欢喜不言而喻,就连太上皇也觉自己勉强还能多活几年,至少要亲自为皇太孙启蒙。
好不容易送走两个磨人的小东西,顾承宇一边黏着爱妻享受久未尽兴的鱼水之欢,一边还不忘鞭策已被他封为亲王的顾承安为大梁当牛马;弄的顾承安苦不堪言,不就是当初在北境时给皇兄添了点堵么,至于小心眼记到现在?
但想想自己儿子如今也在行宫,陪伴小太子与小公主,日后的富贵无忧日子还需他这个父王打好基础,也只好任劳任怨;再则,手中有实权,被人真心尊敬的感觉确实不赖,顾承安懂得感恩。
日子一天天划过,大梁越来越好;尤其在皇后李锦荣坚持建立水军,发展海上贸易之后,大梁人听都没听过的国度流进来不少真金白银,还有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物件儿,让大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
便是京都街道上多了些金发碧眼的异国人,大梁人都不足为奇了,这些都是向往大梁繁荣昌盛来取经的,或是商人来与大梁做生意的,总之对大梁有益无害。
大梁人如今的腰杆子硬得很,因他们的皇后娘娘训练出大梁的铁血之师,大梁可谓是当世最强国。
过去几年,周边也有几个国家,想着大梁如今是女人领兵,能有什么可惧,不过是梁帝哄着心爱的女人罢了;贸然进犯的后果,便是皇后李锦荣率兵踏平了这几个国家,大梁疆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广阔。
李锦荣在武治上将大梁推到大国的位置,那么帝王顾承宇便在文治之上将大梁治理成当世强国;夫妻二人同朝而治,默契胜过大梁历代帝后,被世人敬称为二圣。
但大梁人更津津乐道的是帝后的情意,帝王后宫只有皇后一人,膝下也只有一对龙凤胎,听闻帝后之间从未有过争吵;当初群臣还上奏皇后应该再生几胎,被帝王当廷怒斥,皇后不是为皇家绵延子嗣的工具,有太子与荣华公主足矣。
而实情是帝王心疼皇后生产时的疼痛,更不愿用子嗣限制皇后的时间与自由;还有据说是宫里传出来的小道消息,帝王其实是不愿再有孩子分走皇后的心···
总之,世间女子只愿夫君如顾承宇,给予爱人一世深情,在世人面前宁愿自黑也要给妻子足够的体面与威名;世间男子更愿得妻如李锦荣,有倾世之姿与惊世之才,与夫君携手同行,共同面对风雨。
至于那些当初反对帝后同治的朝臣们,有的已满怀欣慰年老致仕,还在朝堂上的则春风得意;大梁达到了空前繁华,他们这些做臣子的,也能沾光在青史留名,这是何等的荣耀。
至于尚书令李砚安与镇边大将军李维,后来一个是承恩公,一个是镇国公;承恩公府的儿子们并未声名显赫,远不及镇国公府一门两爵位令人羡慕;然而承恩公府长孙曾得皇后娘娘教导,长大后参加科考,三元及第,光耀门楣。
也是在送别两府的老人家时,李锦荣才记起还有李意绵这位原女主;李砚安临终时问她可还心中有怨,因李意绵这个养女,李锦荣一辈子不曾得亲娘亲近,与三位亲兄长也疏离冷淡;李锦荣摇头,再一次道,她有过世间最好的娘亲,并不在意沈氏的态度。
看她不像乱说,李砚安到底没有再问;也知长媳顾氏与长孙都是她的近臣,承恩公府几十年富贵无忧;但到底对这个女儿心中有愧,连声呢喃几遍“对不起”之后溘然长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