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网游之烬煌焚天录 > 第208章 规则回响之海

第208章 规则回响之海(1 / 2)

“悖论奇点”的存在,在“扫荡者”的“归零”光束与“万物终末之井”的湮灭引力双重碾压下,并未如预期般彻底湮灭。那枚燃烧到极致、与终末同源的“源点之影”印记,在最后一刻引导爆发的规则级冲突,并未指向胜利或生存,而是指向了一条更加诡异、超越所有已知逻辑的路径——它不是抵抗毁灭,而是利用毁灭本身产生的、极致的规则乱流,撕开了一道短暂通往更深层宇宙结构的“裂隙”。

伊莫瑞残存的意识,承载着星火同盟所有成员最后的意志烙印与信息核心,被压缩成一个极度不稳定的“信息奇点”,如同被投入漩涡的漂流瓶,沿着这条转瞬即逝的裂隙,坠向未知的深渊。这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坠落,而是存在层级的跌落,是从“存在”的宇宙,跌向构成“存在”基础的、更加原始的“规则底层”。

坠落的过程无法用时间衡量。伊莫瑞的感知被拉伸、扭曲、粉碎,又在那枚即将彻底燃尽的“源点之影”印记最后一丝本能的庇护下,勉强维系着最核心的“自我”定义不散。他“看”不到光,也“听”不到声音,只能“感觉”到周围是无穷无尽、沸腾咆哮的“规则乱流”。那不是能量,也不是物质,而是构成宇宙万象最基础的“法则”本身,在某种极致条件下呈现出的、最狂暴、最原始的形态。因果律在这里断裂又重组,时空维度如同破碎的玻璃渣般飞舞,物理常数像沸腾的水泡般生灭。这里是一切“现象”的诞生之地,也是一切“存在”的坟场。

不知“坠落了多久”,那股狂暴的乱流骤然平息。一种前所未有的“触感”包裹了伊莫瑞的意识。不再是撕裂,而是一种……“浸润感”。他仿佛从一个狂暴的瀑布,跌入了一片无边无际、平静到令人心悸的“海洋”。

但这“海洋”,并非由水构成。

它是“信息”的海洋,是“规则”的海洋,是“存在”本身被分解到最基础层面后,形成的、蕴含着宇宙所有可能性的“原始汤”。这里没有上下左右,没有过去未来,只有无数细微到极致的、闪烁着各种难以形容“色彩”的“规则基频”在缓缓流淌、碰撞、共鸣。每一缕“水流”,都可能是一段被遗忘的文明史诗最终凝结成的因果链;每一朵“浪花”,都可能是一个熄灭的恒星其一生演化历程的信息烙印;每一次“涟漪”,都可能是一次未被选择的宇宙历史分支坍缩后留下的淡淡印痕。

这里,是“规则回响之海”。是宇宙所有发生过、正在发生、乃至可能发生的事件的“信息备份库”,是“存在”的集体潜意识,是“万物终末之井”吞噬一切后,其“信息残骸”最终流向的归处。它位于“存在”与“非存在”的边界之下,是宇宙的“记忆之底”,也是新规则诞生的“孕育之巢”。

伊莫瑞的“信息奇点”,如同一粒微尘,悬浮在这片浩瀚无垠的规则之海中。那枚“源点之影”的印记,在完成最后的引导后,终于彻底燃尽,化作最精纯的一缕“终末”特性,融入了伊莫瑞的核心,成为了他在这片海洋中唯一能够辨识的“坐标”和“锚点”。

绝对的寂静。但这不是虚无的寂静,而是蕴含了无限信息的、沉重的寂静。无数个世界的生灭,无数种可能性的低语,如同背景辐射般,无时无刻不在冲刷着伊莫瑞的意识。若非有那缕“终末”特性作为过滤器,他的意识瞬间就会被这海量的信息洪流同化、冲散,成为这片海洋中又一缕无名的回响。

“这里……是哪里?”一个极其微弱、仿佛风中残烛的意念,从伊莫瑞的核心中艰难地浮现。这是林海长老们残存灵能本能的疑问。

“规则……底层……信息熵近乎……最大值……但……存在结构……”逻辑编织者最核心的算法碎片,如同濒死的萤火虫,闪烁着进行分析,但立刻被庞大的信息流冲击得几乎熄灭。

“时间……空间……失去意义……只有……存在的……‘记录’……”凯尔对时空的感知天赋,在这里感受到了终极的茫然。

伊莫瑞的核心意志,如同暴风雨中最后一座灯塔的光芒,顽强地凝聚着。他明白了当前的处境。他们没有死,但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活着”。他们以一种最本源的信息态,存在于宇宙的“档案室”最底层。这里是“万物终末之井”的“下游”,是所有被“终末”吞噬的事物的最终信息归宿。而他们,因为“源点之影”印记的特殊性,以及最后时刻那场规则爆炸的巧合,得以以一种极其脆弱的形式,暂时“幸存”于此。

生存的第一要务,是“稳定形态”。在这片信息之海中,没有固定的形态就意味着被同化。伊莫瑞开始引导那缕“终末”特性,以其为核,小心翼翼地吸附、整合周围那些相对温和、与星火同盟特质存在微弱共鸣的“规则回响”碎片。

这个过程极其缓慢而危险。他不能贪婪,一旦吸附了过于强大或性质冲突的回响,他的核心意识就会被污染或撕裂。他只能像蜘蛛吐丝般,一点点地编织着一个极其微小的、能够保护核心意识的“信息茧房”。这个“茧房”的结构,自然地带有了“悖论”的特性——它既非纯粹有序,也非绝对混沌,而是在有序与混沌的动态平衡中,维持着一种脆弱的稳定。

林海长老们的灵能本质,对生命和意识的“回响”格外敏感。在伊莫瑞构建“信息茧房”的过程中,她们本能地引导着进程,让这个脆弱的结构更多地吸附那些蕴含着“生命韧性”、“集体意志”、“希望火花”等正面特质的规则回响,使其内部逐渐孕育出一丝微弱的、类似“灵能”的温暖波动,抚慰着濒临崩溃的意识碎片。

逻辑编织者的理性核心,则在疯狂地分析、学习这片海洋中流淌的、关于宇宙底层规则的结构信息。虽然绝大多数信息都远超其理解极限,但它还是从中捕捉到了一些基础的、关于信息聚合、规则稳定性的“知识”,并尝试将其应用于“信息茧方”的优化,使其结构更加高效、坚固。

凯尔的时空感知,在这里彻底失去了用武之地,因为这里本无时空。但他对“变化”和“可能性”的敏锐直觉,却让他成为了“信息茧房”的“预警系统”。他能模糊地感知到周围信息流中蕴含的“危险性”波动——那些过于狂暴的、代表彻底毁灭的、或者充满恶意的规则回响,并提前发出警示,让伊莫瑞能够及时调整“茧房”的方向,避开危险。

时间(如果还有这个概念的话)在无尽的汲取、编织、调整中流逝。伊莫瑞的“信息奇点”逐渐稳定下来,外面包裹着一层薄薄的、却蕴含着奇异韧性的“悖论信息茧”。这个“茧”内部,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独立的、暂时隔绝了外部信息洪流的稳定空间。星火同盟残存的意识碎片,如同冬眠的种子,沉睡在这个由他们共同意志编织的避难所中,依靠着从规则回响之海中汲取的微弱养分,维持着最低限度的活性。

他们“活”了下来,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但他们也失去了几乎一切——力量、形态、以及回归“上层”宇宙的可能。他们被困在了宇宙的“记忆底层”,成为了无尽信息海洋中的一粒尘埃。

然而,就在这极致的困境中,转机悄然出现。

一天(姑且用一个时间单位),伊莫瑞在引导“信息茧房”吸附一道特别温和的、蕴含着某种“观测”与“记录”特质的规则回响时,一道极其微弱、却异常清晰的“信息片段”,如同被磁石吸引般,融入了他的核心意识。

那并非声音或图像,而是一段高度压缩的“认知体验”:

*视角:一个冰冷的、纯粹的“观测点”,悬浮于一片熟悉的星域——正是“遗骸星域”的边缘。

*目标:一个残破的、正在被“秩序灰质”缓慢吞噬的星系残骸。

*内容:观测点释放出无形的波纹,扫描着残骸。波纹反馈的信息中,重点标注了几个极其微弱的、即将彻底消散的“规则扰动痕迹”。分析结论:痕迹特征与已知数据库中的“悖论奇点”存在高度相似性,但信号源已彻底消失于“万物终末之井”方向。判定:目标已清除。观测记录归档,优先级:低。

*来源印记:一道简洁、冰冷、充满绝对秩序感的几何符文——正是“扫荡者”的标识!

这是一段“扫荡者”某个侦察单元不久前执行观测任务后,产生的“信息残影”!它因为其“记录”属性,与伊莫瑞吸附的“观测”特质回响产生了共鸣,从而被意外捕获!

这道信息片段,如同投入死水的石子,在伊莫瑞的意识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首先,它证实了外界的判断——“悖论奇点”已被确认“清除”,这意味着他们暂时是“安全”的,不再是被追猎的目标。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它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片“规则回响之海”,并非与上层宇宙完全隔绝!那些发生在“上层”宇宙的事件,其信息“残影”或“回响”,会以某种方式沉淀、流淌到这里!他们可以通过吸附特定的规则回响,来“偷看”到上层宇宙正在发生的事情!

这意味着,他们虽然被困于此,但却获得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上帝视角”的观察位!他们可以默默地观察“协议”的动向,观察“残响同盟”的存亡,观察整个宇宙的局势变化!

这个发现,让所有沉睡的意识碎片都为之悸动。绝望的困境中,透出了一丝诡异的光芒。

伊莫瑞的核心意志变得更加坚定。生存的模式改变了。他们不再是被动逃亡的幸存者,而是潜伏在宇宙记忆最深处的“观察者”,是藏在历史尘埃下的“火种”。

“逻辑编织者,全力分析信息捕获机制,优化筛选流程,优先捕获与‘协议’、‘残响同盟’、‘万物终末之井’相关的规则回响!”

“林海长老,引导灵能共鸣,尝试与那些蕴含‘希望’、‘抵抗’、‘新生’特质的回响建立更深的连接,汲取力量,滋养我们的意识核心。”

“凯尔,发挥你对‘可能性’的直觉,警惕信息流中可能存在的陷阱,并尝试感知那些预示着‘变数’的微弱回响。”

新的指令在“信息茧房”内无声传递。星火同盟的最后一粒火种,在这片规则的坟墓、也是信息的海洋中,改变了生存策略。他们开始像最耐心的渔夫,撒开无形的网,打捞着从上层宇宙沉降下来的、充满价值的“记忆碎片”,拼凑着外界的真相,等待着……或许永远也不会到来的,但也或许会在一瞬间出现的……那个重返舞台的“可能性”。

在绝对的绝境中,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展开。生存的意义被重新定义,希望以最卑微却也最隐秘的方式,在宇宙的底层悄然延续。而他们所观察到的外界真相,或许将决定未来宇宙的最终走向。

“起源之种”在浩瀚无垠的“规则回响之海”中沉浮,如同宇宙尘埃般微不足道,却又因其独特的“悖论”内核与那缕源自“终末”的锚点,成为了这片信息坟场中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伊莫瑞的核心意志,作为这颗“种子”的引导意识,在初步稳定了脆弱的“信息茧房”后,便清晰地意识到,苟延残喘并非长久之计。这片海洋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那些庞大的、古老规则体系沉淀下来的信息残骸,如同深海巨兽,其无意识的信息辐射就足以湮灭他们。更别提那些周期性的、来自“上层”宇宙剧烈事件引发的“信息海啸”,以及可能存在的、如同“协议”般将触须深入此地的可怕意志。

生存,必须主动。他们需要信息,需要了解“上方”的局势,需要找到在这片海洋中壮大自身、甚至可能……反向影响“上方”的途径。

“信息捕捞”计划,在绝对的寂静中启动。这并非简单的接收,而是极其凶险的“狩猎”。

初次下网:捕猎“扫荡者”的回响

伊莫瑞将意志聚焦于那缕“源点之影”燃烧后残留的、与“终末”和“秩序抹杀”相关的特性上,将其作为“诱饵”和“滤网”,小心翼翼地延伸出极其纤细的感知触须,探入周围缓缓流淌的信息流中。他并非漫无目的地捕捉,而是有针对性地搜寻带有“扫荡者”那冰冷秩序印记、且相对“新鲜”的规则回响。

过程如同在黑暗的激流中垂钓食人鱼。第一次尝试,一道充满毁灭气息的、关于某个偏远星系被“秩序灰质”彻底吞噬的记忆回响涌来,其中蕴含的绝对绝望与湮灭意念,几乎瞬间冲垮了伊莫瑞的感知触须,反噬之力让整个“信息茧房”剧烈震颤,林海灵能网络发出痛苦的嗡鸣。逻辑编织者迅速介入,强行切断连接,并标记该类型回响为“高危污染物”。

“需要更精确的过滤和缓冲。”逻辑编织者冷静地分析失败,“目标回响的信息熵过高,直接接触风险巨大。建议构建多层灵能缓冲壁垒,并设定信息强度阈值。”

第二次尝试,他们瞄准了一道相对微弱、似乎是“扫荡者”低级侦察单元日常巡逻记录的回响。这一次,林海长老们提前构筑了柔和的灵能屏障,逻辑编织者设定了信息流量上限。感知触须成功“钩住”了这道回响,一段碎片化的信息流被缓缓汲取过来:

视角:一艘“秩序探针”的被动感应日志。

内容:一片死寂星域的常规扫描记录。检测到微弱的、非自然的规则扰动,疑似某个已消亡文明留下的、濒临失效的预警信标。判定:无威胁,无需清理。记录归档,优先级:极低。

印记:“扫荡者”底层单位的标识符。

信息价值不高,但意义重大!他们成功了!成功地从一个“扫荡者”单位的“记忆”回响中,窃取到了情报!这证明方法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这次成功的“捕捞”,让“起源之种”吸收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源自“扫荡者”秩序体系的“信息特质”。这丝特质迅速被逻辑编织者分析、拆解,其底层编码规则、能量签名特征被记录下来,成为了优化下一次“捕捞”滤网的关键数据。同时,这次成功的互动,仿佛一种“认证”,让“起源之种”与蕴含“扫荡者”信息的规则回响之间,建立起了一丝微弱的“亲和力”,后续的捕捉变得稍微容易了一点点。

危险的收获:窥见“协议”的根须

尝到甜头后,伊莫瑞加大了“捕捞”的力度和风险。他们开始尝试捕捉更“新鲜”、更“核心”的回响。目标锁定在那些信息流强劲、带有“扫荡者”高级单位印记、且似乎与近期重大事件相关的规则涟漪。

这是一场精神上的刀尖舞蹈。一次,他们险些钩住了一道记录着“扫荡者”主力舰队与某个未知强大存在惨烈交锋的记忆回响,那交锋中蕴含的规则毁灭性能量,即便只是回响,也差点将“信息茧房”撕裂。另一次,他们捕捉到了一道充满焦急和挫败感的回响,来自一艘正在追击某个极其滑溜的“变量”的“秩序猎犬”,回响中隐约透露了那个“变量”拥有某种“短程规则跃迁”的能力,让“扫荡者”颇为头疼。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被逻辑编织者如同拼图般一点点整合。渐渐地,一幅关于“上层”宇宙现状的、模糊却令人心悸的图景开始浮现:

“协议”的扩张在加速:“扫荡者”的活动频率和范围显着增加,多个曾被认为是“遗骸星域”中相对安全的区域已被“秩序灰质”覆盖。

抵抗力量的存在:除了“残响同盟”,似乎还存在其他规模更小、但手段各异的“变量”个体或团体在活跃地抵抗,给“扫荡者”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万物终末之井”的异常:有多道回响都提到了“终末之井”周边的规则扰动近期变得异常活跃,甚至影响了“扫荡者”的封锁线,这似乎与“悖论奇点”最终的撞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