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神域精神的传播(1 / 2)

就在“技术反制小组”与“研究所”在阴影中激烈博弈的同时,另一股来自“守望者同盟”的、更加无形却影响深远的力量,开始如同涓涓细流,悄然渗透向星环的各个角落。

这便是由玩家们主导的、充满“第四天灾”特色的——“神域文化”输出。

起初,这只是玩家们自发的娱乐和行为。

一些玩家将他们在“初始篝火”基地抵抗第七军团的战斗录像(尤其是“艺术就是爆炸”那惊天动地的一爆,以及陈默时间缓滞力挽狂澜的片段),配上激昂的音乐和充满个人风格的解说\/吐槽,制作成了各种形式的“战地VLoG”或“游戏实况”,通过刚刚建成的源能通讯网络的公共信息节点(在陈默允许的有限范围内)向外传播。

这些视频以其百分百的“真实”感(对本地土着而言)、玩家们悍不畏死(或者说死了也能复活)的疯狂打法、以及那种在绝境中依然能苦中作乐的沙雕精神,迅速在星环的底层民众、冒险者、以及许多对“研究所”高压统治感到厌倦的个体中引起了巨大共鸣和好奇。

“我的星海啊!这些‘神域勇士’都不怕死的吗?”

“那个叫‘艺术就是爆炸’的,他炸掉的是逻辑统领的座驾?!虽然只是个支撑点……但也太猛了吧!”

“他们管这个叫‘游戏’?这是什么恐怖的娱乐方式?”

“你看他们死的时候还在频道里喊‘为了贡献点’?贡献点是什么?听起来比星币还诱人?”

紧接着,玩家们的“行为艺术”开始扩散。

一些玩家在完成建设或战斗任务后,喜欢在临时基地的广场上,用收集来的废弃零件和发光材料,搭建各种奇形怪状、充满抽象美(或者说精神污染)的“雕塑”,并美其名曰“神域现代艺术”。这些雕塑虽然让矮人和星语者直皱眉头,却吸引了不少本地好奇的青少年和艺术爱好者(?)前来“打卡”围观。

玩家们开设的、用于交换物资和信息的“跳蚤市场”,也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交流中心。这里不仅能买到来自同盟各成员种族的特色商品(从矮人的烈酒到“晶语者”的装饰性小水晶),还能听到玩家们用生硬的通用语,眉飞色舞地讲述“神主”陈默的“神迹”(通常带有大量夸张和改编),以及他们来自“异世界”(被理解为某个极其遥远或维度不同的宇宙)的“家乡”风俗。

什么“打工人の福报”、“氪金改命”、“欧皇与非酋的战争”……这些玩家们习以为常的梗和概念,被本地居民以一种半懂不懂、却又觉得莫名带感的方式接受着,并迅速催生出了一批最初的“神域文化迷”。

甚至有一些玩家,开始尝试将地球上的音乐、绘画、甚至是一些简单的网络文学(经过严重魔改和本地化翻译),通过源能网络向外传播。虽然因为文化差异和理解偏差,经常闹出“关公战秦琼”式的笑话,但这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文化形式,对许多看惯了星环千篇一律科技风格或古老传统的年轻一代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神域精神”的核心——不屈、乐观、集体主义(虽然表现形式是集体搬砖和集体作死)、对未知的探索欲、以及对“家园”和“同伴”的珍视——通过这些看似不正经的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接触到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