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世界规则梳理(1 / 2)

艾莉娜的警告像一块冰冷的巨石压在陈默心头。“逻辑统御兵器”这个名词,带着一种超越常规武力层面的不祥气息。在无法预知敌人具体手段的情况下,他能做的,唯有竭尽全力加固自身的堡垒,并尽可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底层规则,以期找到应对之道。

外部势力的觊觎和“研究所”的威胁,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迫使陈默暂时搁置了部分扩张计划,将重心转向内部的深度整合与规则解析。他意识到,“守望者”结社不能只是一个依靠他个人技术和玩家劳动力的松散集合,它必须成为一个有着坚实内核、能够自适应和成长的有机体。

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对“规则”的理解与运用。

他所掌握的“源初之种”,其本质就是对基础规则(源能)的某种程度上的干涉。但要应对“逻辑统御”这种可能直接扭曲规则的手段,现有的认知还远远不够。他需要更系统、更深入地“梳理”这个宇宙的规则体系。

这项工作,他称之为“世界规则梳理计划”。

首先,他从最基础的物理常数和能量层级开始。利用“源初之种”的感知和解析能力,结合从星环议会获得的公开科技资料、工匠协会的技术手册、以及从无数文明残骸中汲取的知识碎片,他开始尝试构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多维度的“规则模型”。

这个模型包括但不限于:

·物质-能量转换率:在不同条件下,物质与能量相互转化的效率极限与规则。

·空间结构稳定性参数:星环空间、虚无之海、以及不同维度夹缝的空间特性与承压极限。

·时间流速差异性:不同能量场或空间结构下,时间流逝速度的微妙变化(虽然极其微弱,但确实存在)。

·信息传递与熵增定律:在这个宇宙中,信息传递的极限速度、方式,以及混乱度(熵)增加的普遍规律与可能的特例。

·生命与意识现象:不同形态生命(碳基、硅基、能量体、意识集合体等)存在的共同规则基础,以及意识与物质交互的底层逻辑。

这无疑是一个浩如烟海的工程,其复杂程度远超构架一款游戏。陈默进展缓慢,但他乐在其中。每一点新的发现和理解,都让他对自身力量(源能)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也对可能遭遇的“规则攻击”多了一分理论上的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篝火”协议核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稳定着玩家们的意识连接,其本身也成为了陈默进行规则推演和模拟的“超级计算机”。玩家们在“游戏”过程中产生的海量行为数据、与环境的交互记录、甚至是一些无意识的、跳出本世界框架的“脑洞”和“bUG”报告,都成了陈默完善规则模型的重要参考。

例如,有玩家尝试用工程机器人的焊接枪去“切割”空间(试图卡bUG),虽然毫无悬念地失败了,但其失败时能量逸散的模式,却为陈默理解空间结构的“自我修复”特性提供了数据。

又有玩家试图用某种违反常规能量回路的方式给设备超频(试图搞出隐藏装备),结果导致设备过载烧毁,这个过程却意外验证了陈默关于某种能量共振临界点的猜想。

这些来自地球的、不受本土规则常识束缚的思维,往往能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视角,帮助陈默发现一些被本地文明视为“理所当然”而忽略的规则细节。

在梳理规则的同时,陈默也在加紧内部的组织建设和能力提升。

“鸦巢”计划初步成型。一批擅长潜行、观察和数据分析的玩家,在经过简单的“情报收集入门培训”(由陈默整理自多个文明的特工基础知识)后,开始化整为零,活跃在码头区的酒馆、市场、黑市边缘等地,利用工程机器人不起眼的外形,收集各种零碎信息。虽然目前还只能获取一些表层情报,但已经初步展现出了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