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明市保密局,坐落于市委大院一栋不起眼的副楼里,环境清幽,甚至有些过于安静。局长刀正锋的办公室在走廊尽头,门大多数时间虚掩着,偶尔传出几声低沉的咳嗽,或是茶杯与杯盖碰撞的轻响。
刀正锋今年五十二岁,傣族,是西明本地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干部。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在乡镇摸爬滚打,处理过不少棘手的民族纠纷,以作风硬朗、敢于直言着称。后来调到市里,在几个局办辗转,五年前被安排到保密局担任局长。这个岗位,在外人看来,清闲、责任大、提拔慢,几乎等同于“养老”。
起初,刀正锋也试图做些事情,梳理制度,加强检查。但保密工作性质特殊,成绩不易显山露水,出了纰漏却是天大的责任。几次因为坚持原则,卡住了某些部门不合规的文件流转,反倒惹来不少埋怨,说他“死板”、“不通情理”。渐渐地,那股心气就被磨平了。
这天上午九点半,刀正锋才慢悠悠地踱进办公室。泡上一壶浓茶,拿起当天的《西明日报》,从头版头条看到中缝广告,看得极其仔细,仿佛在研读什么重要文件。看完报纸,已是十点多。他打开电脑,点开内部办公系统,例行公事地浏览一下通知公告,需要局里办理的,就随手签个“请xx副局长阅处”或“按相关规定办理”,鼠标一点,便转了出去。
十一点,局里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会议室里,副局长和几个科室负责人正襟危坐。刀正锋坐在主位,捧着上级下发的学习材料念稿子,声音平稳,没有起伏,像是在完成一项既定程序。念到某些需要结合实际谈体会的段落,他便轻轻咳嗽一声,跳过,或者含糊地说一句“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轮到其他人发言,他半眯着眼睛,似听非听,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画着圈。
下午一上班,办公室主任拿着一份需要他最终签字的年度保密检查方案进来。“局长,您看这个方案……”
刀正锋接过来,扫了一眼,其实内容副局长早就审定过了,流程也都合规。他却戴上老花镜,指着几个无关紧要的措辞:“这里,‘切实加强’,力度不够,改成‘坚决强化’;这里,‘进一步完善’,太模糊,改成‘建立健全’。”改了几个字,显得他认真审阅过了,实则对方案核心内容并无影响。签上名字,递回去:“抓紧落实吧。”
办公室主任心里苦笑,面上却恭敬地应承着退了出去。全局上下都知道,刀局长现在的工作哲学就是“不出事”就是最大的政绩。任何有点风险、需要承担责任、或者可能得罪人的事,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实在推脱不掉,就在文字上、程序上做足功夫,确保自己“无责可追”。
党建工作?按部就班完成“三会一课”规定动作就行,记录做得漂亮点,别被上级抓到辫子。业务工作?上级有明确要求的,不打折扣地执行,但绝不主动创新;上级没要求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部管理?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你好我好大家好。
他就像一颗被投入静水中的石头,曾经激起过涟漪,如今已彻底沉底,安心地躺在那里,不再动弹,任由青苔慢慢爬满周身。他用一种近乎消极的“合规”与“无为”,构筑起了自己安稳的“躺平”堡垒。
林万骁注意到刀正锋,纯属偶然。一次他批阅文件,看到一份由保密局呈报的、关于某单位文件管理存在隐患的报告。报告写得四平八稳,问题指出了,建议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加强教育、完善制度”,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整改要求和后续跟进措施。他让秦致远调阅了保密局近两年的主要工作报告和考核情况,发现这个局几乎年年考核都是“合格”,从未出过大错,但也从未有过任何亮眼的表现。
更让林万骁在意的是,在一次非正式的场合,他听到两位来自不同部门的干部闲聊,提到去保密局办事,语气中带着一种“懂得都懂”的无奈,说刀局长现在是“多磕头,少说话”,事情能办,但想办快、办活,难。
林万骁皱起了眉头。保密工作看似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它关乎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全,是生命线、保障线。让一个抱着“躺平”心态的干部把守如此重要的岗位,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在西明这样地处边疆、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城市,保密工作更不能有丝毫松懈。
他拿起内部电话,对秦致远吩咐道:“致远,安排一下,请保密局的刀正锋同志明天下午三点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就说我想了解一下全市保密工作的基本情况。”
他决定,亲自会一会这位“躺平”的局长。他相信,没有人生来就想“躺平”,这背后,一定有其原因。是心结未解?是遭遇不公?还是另有隐情?他需要弄清楚。简单的免职或许痛快,但那不是最优解,也可能寒了其他踏实做事却一时不得志的干部的心。他要用更细致的方式,去触碰那颗似乎已经冷却的心,看看能否重新点燃一丝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