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林万骁在部里工作已满两年。这两年,他经历了“启明星”改革的舆论风暴,推动了舆情监测系统的艰难升级,构建了部校合作的桥梁,也抵御了来自国际舆论场的明枪暗箭。
他的名字,在部内乃至相关领域,已不再陌生,代表着能力、锐气与一种务实而略带锋芒的风格。
部委大楼里,表面波澜不惊,暗地里却因一位资深司长到了龄退休,意味着司局级职位有空缺,而涌动着微妙的人事暗流。
政策法规司,负责部内核心政策的调研、起草与合法性审查,位处中枢,权柄不显却至关重要,历来是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老司长的离去,空出的不仅是一个正司局级职位,更是一个可能影响部内政策走向的关键节点。
一时间,各种或明或暗的推荐、试探、权衡在部领导层面悄然展开。有资历深厚、稳扎稳打的副司长谋求转正;有背后站着更高层级领导的空降人选被提及;也有其他司局希望能借此机会调整布局。
林万骁作为舆情信息局的副局长,按常理并非这一职位最直接的竞争者。他资历尚浅,在副局级岗位上时间不算最长,且舆情信息局与政策法规司的业务范畴虽有交集,但并非完全对口。然而,在这场无声的博弈中,他的名字,却以一种不容忽视的方式,被摆上了台面。
推动者,正是分管他的副部长张小峰。
在一次小范围的部领导碰头会上,初步议论政策法规司长人选时,张小峰在听取了几位候选人的情况后,扶了扶眼镜,语气平和却坚定地开了口:
“政策法规司是我们部的‘笔杆子’和‘政策源头’,重要性不言而喻。选这个司的司长,不能只看资历,更要看其是否具备前瞻性的政策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于担当的改革精神。”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其他领导,“我推荐舆情信息局的林万骁同志。”
此言一出,会议室有片刻的寂静。几位领导神色各异,有人若有所思,有人略显惊讶。
张小峰不疾不徐地阐述理由:“万骁同志虽然年轻,但在副局级岗位上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主持‘启明星’舆情保障,面对复杂局面,判断精准,处置得当,展现了很强的全局把控能力和政治定力。推动舆情系统升级,能打破部门壁垒,协调多方资源,说明其具备跨领域协同和攻坚克难的能力。尤其是他推动与燕京大学共建实验室,将学术前沿与治理实践相结合,这种思路和魄力,正是政策研究部门所需要的。政策法规司不能只满足于做文字匠,更要能洞察社会脉动,预见未来风险,为部里的决策提供真正有深度、有价值的参考。从这些方面看,林万骁同志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他没有提林万骁的岳父夏弘文,只谈工作实绩和能力,但每一句都落在实处,分量不轻。
立刻有持不同意见的领导委婉表示:“万骁同志能力确实突出,但毕竟在副局级时间稍短,政策法规司业务专业性强,他之前主要精力在舆情领域,跨度是否大了些?而且,舆情局那边也离不开他这样得力的干将。”
张小峰似乎早有准备,回应道:“干部成长需要压担子。万骁同志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强,从地方到部委,从经济工作到宣传舆论,他每次转型都很成功。政策研究与舆情分析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要把握规律、服务决策。至于舆情局,工作已经走上正轨,班子配备也齐全,完全可以平稳运行。当然,也可以让周其文局长任司长,林万骁接任局长,这样安排最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