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后,三楼会议室座无虚席。二十余名抽调来的骨干成员正襟危坐,气氛严肃中带着一丝对新任务的兴奋与不确定。林万骁坐在主位,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他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更多的是陌生但精干的面容。
“同志们,时间紧迫,客套话就不说了。”林万骁开门见山,声音清晰而沉稳,“我们为什么坐在这里,任务是什么,文件已经明确。我强调三点。”
“第一,最高标准。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对标‘万无一失’这四个字。监测不能有盲区,研判不能有误判,引导不能有偏差。任何细微的疏漏,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第二,最快反应。从现在起,小组进入战时状态。7x24小时值班轮守,信息报送渠道绝对畅通,发现问题,半小时内初步研判必须到我桌上。我要的是‘第一时间’,不是‘尽快’。”
“第三,最严纪律。”他语气加重,目光变得锐利,“这里是核心机密区域。所有工作内容,严禁对外泄露一个字,包括对原单位领导。所有信息传递,必须通过保密渠道。谁违反纪律,谁就直接出局,没有第二次机会。”
他没有提高声调,但话语中的决绝和冷意让在场所有人都精神一凛。
“出小组架构和三个分组的职责边界,条理清晰,权责明确。“综合协调组,负责对接‘启明星’方案起草组,拿到非涉密的核心要点和可能的风险点评估,同时保障小组内部运转顺畅。监测研判组,立即搭建针对‘启明星’相关议题的专属监测矩阵,关键词库、敏感点清单,今天下班前必须初步成型。引导应对组,同步开始研究国内外类似重大改革的舆论引导案例,预储备一批解读文章、专家资源和应对预案。”
他布置任务干脆利落,没有任何拖泥带水。“各分组今天之内拿出细化方案,明早八点,分组汇报。散会!”
会议历时不到二十分钟。众人带着明确的指令和紧迫感迅速离去。林万骁将王卫明和另外两位分组组长留下。
“王处,”他看向监测研判组组长,“‘启明星’的舆论风险,关键在于预见性。不仅要看公开言论,更要关注知识界、行业内部的私下讨论,关注境外主要媒体的预设性议题。动用一切合法合规的技术和手段,把监测的触角伸到水面之下。”
“明白,林局。我们已经在构建更深入的分析模型。”王卫明立刻回答。
林万骁又看向引导应对组组长:“引导不能等出了问题再动手。要主动设置议题,围绕方案的核心价值和惠民亮点,提前准备一批有温度、有深度的解读材料。专家名单要精心筛选,既要权威,也要能说人话,贴近百姓。”
“是,我们马上着手梳理。”
最后,他对综合协调组组长说:“老李,后勤和协调保障就交给你了。最重要的是和方案起草组的沟通渠道,必须畅通无阻。我们要知道他们最担心什么,最希望强调什么。”
“放心,林局,我亲自去对接。”
安排好一切,林万骁才回到自己的小办公室。窗外已是华灯初上。他揉了揉眉心,感到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临战的亢奋。他打开电脑,调出“启明星”方案前期内部讨论时非涉密的部分背景材料,再次沉浸进去。他必须比任何人都更吃透这套方案,才能精准预判其可能在社会层面激起的每一丝涟漪。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夏宁宁发来的短信,问他是否回家吃饭。他简短回复:“加班,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