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领导的考验(2 / 2)

光有宏观判断还不够。他需要更坚实的微观证据。

他拿起保密电话,接通了局里负责数据建模的清华博士曾德林。“曾博,我是林万骁。麻烦你帮我跑一组数据,要快,保密权限从我这里走。”他下达了几个非常规的指令:交叉分析近期教育热点讨论中最活跃的网民Ip地域分布,与其所在地历年高考录取率、人均教育财政支出的相关性;追踪几个关键议题中,非教育领域大V的介入程度和话题转向规律;甚至,他让曾博士调取了部分热点事件中,被标记为“负面情绪”的言论,进行更精细的语义分析,区分其中“建设性批评”与“纯粹宣泄”的比例。

数据结果在第二天中午前陆续反馈回来。一些发现印证了他的判断,比如,对“规则公平”质疑声量最高的地区,往往并非教育资源最匮乏的地区,而是中等偏上、竞争尤为激烈的地区,这反映了“不患寡而患不公”的心态。另一些发现则提供了新视角,比如,非教育领域大V的介入,确实显着扩大了议题的影响范围,并将教育问题与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如法治、反腐、贫富差距)进行了“链接”,放大了共鸣效应。

他还做了一件看似多余的事。他让奚远山找来了近半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关于教育改革的评论员文章和深度报道,仔细研读其中的基调、侧重点和话语体系。他发现,官方叙事更强调“发展中的问题”、“改革决心”和“长远成效”,而网络舆论则更聚焦“当下困境”、“个体感受”和“即时正义”。这种话语体系的差异,本身也构成了理解舆情的另一个维度。

第三天上午,林万骁带着一份不足三千字的分析报告,再次走进张小峰的办公室。报告没有摘要,没有套话,开门见山,直指核心。

他将自己的判断概括为三点:

“一、当前教育舆情非单一领域问题,实为社会深层、‘教育化’投射。公众借教育议题,集中表达对系统性公平、阶层流动性与程序正义的普遍担忧。此为‘水面之下’的主脉。”

“二、舆情能量呈‘交叉感染’与‘链式反应’特征。单一事件易被迅速关联至历史积怨与更广泛社会矛盾,形成情绪共振,突破教育议题边界,考验整体治理效能。部分势力有意利用此特点进行话题绑架与意识形态渗透。”

“三、官方叙事与民间话语体系存在‘温差’。若仅满足于政策宣导与成就展示,未能有效回应对程序公平和个体正义的微观关切,则疏导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加剧隔阂。”

在每一点之下,他用极其凝练的语言,附上了关键的数据支撑和典型案例关联分析。

张小峰接过报告,看得非常仔细,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办公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

足足过了十分钟,他才放下报告,摘下老花镜,揉了揉眉心。然后,他抬眼看向林万骁,目光里审视的意味多于赞赏。

“‘社会焦虑的教育化投射’……‘程序正义的渴求’……‘话语体系温差’……”张小峰缓缓重复着报告里的关键词,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了两下,“看来,家怀部长当年力排众议,把你从北江要过来,是看准了你能沉下去想问题。”

这话实则肯定了林万骁的眼光。

张小峰身体前倾,声音压低了些,更显凝重:“你判断的这股‘社会焦虑’,其根源和走向,你怎么看?有没有可能在特定条件下,被引向破坏性方向?”

这才是考验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不仅要诊断,还要预估风险。

林万骁没有丝毫犹豫,基于前世的记忆和今生的研判,清晰应答:“根源在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阶段性矛盾,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更高层次的期待。其走向,关键在于疏导。一方面,需在深化改革中,于诸如教育、医疗、住房等关键领域,持续攻坚,以实实在在的、可感知的公平正义积累信任,压缩负面情绪空间。另一方面,在舆论引导上,需更加注重微观层面的情感回应和程序透明的细节展示,弥合‘温差’。只要主渠道畅通,微循环改善,个别势力掀不起大浪,这股能量总体上仍在可控范围内,甚至可转化为推动改革的建设性力量。”

他没有回避风险,但更强调了主动作为的可能性。语气冷静克制,却透着基于深刻分析的杀伐果断。

张小峰听完,久久没有说话,只是看着林万骁,目光深邃。半晌,他脸上露出一丝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笑意,重新戴上了老花镜。

“报告放我这儿。”他拿起另一份文件,语气恢复了平常,“下去吧。工作,按你的思路继续推进。”

“是,部长。”林万骁起身,平静地离开了办公室。

门在身后关上。张小峰再次拿起那份简短却沉重的报告,翻到最后一页,目光落在那些力透纸背的结论上,低声自语了一句,声音轻得只有他自己能听见:

“后生可畏。夏副总找了个好女婿,也给部里……送了把好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