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夏宁宁的课题(2 / 2)

林万骁看她表情,知道点到了关键。他语气放缓了些,但依旧清晰:“宁宁,在地方,想推动一件事,要讲清楚它对当地发展、对百姓福祉、对主官政绩的价值。在部委,也一样。你这份课题,如果成功,能帮他们解决眼下什么头疼的难题?是能拿来作为他们出台某项政策的理论依据,还是能成为他们指导地方工作的典型案例?甚至,仅仅是能让他们在年底总结时,多一项‘支持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的亮点?”

他顿了顿,给她消化的时间。“你想让他们支持你,就不能只站在你自己的学术立场,也得站在他们的工作立场,想想他们的需求,他们的痛点。这不是迎合,是沟通的基础。”

夏宁宁沉默了,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杯沿。书房里只剩下台灯发出的细微电流声。林万骁的话,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她之前未曾深思的层面。她一直觉得自己怀揣明珠,别人不识货,却从未想过,该如何将这明珠,以别人需要的方式“包装”出去,展现出它真正的价值。

以前在北江师范艺术系,自是自由散漫的多。现在到了京城的高校,一切条条框框仿佛多了起来。

“那……我该怎么办?”她的语气软了下来,带着求教的意味。

“不是去走门路,更不是我打任何一个电话。”林万骁立刻划清红线,语气不容置疑,“你要做的,是回去,带着你的团队,重新梳理,不是修改,是重构你的申报材料。”

他伸出三根手指:“第一,明确用户画像。你的方案就是给‘中西部某地级市负责重大项目推进的常务副市长’写的。语言要干脆,去掉所有晦涩术语,用他能听懂的话,告诉他,在你的体系里,项目各个阶段可能遇到什么风险,具体表现是什么,舆情会怎么发酵,他该找哪个部门(指名道姓),按照什么流程(画出清晰的权责图)去协同处置。让他觉得,这东西拿起来就能用,能帮他避免麻烦,解决问题。”

“第二,突出独特价值。和你已有的学术成果做切割。强调你这个研究的‘政策性’和‘工具性’。重点展示你设计的那个‘风险评估与舆情引导协同流程图’,把它做得像作战沙盘一样清晰。附上几个基于真实案例的、假设应用了你这套方法后可能避免损失的推演分析。让审批的人一眼就看到,这东西和纯学院派研究不一样,是能‘打仗’的。”

“第三,主动沟通,展现诚意和专业。”他看着她,“别等着。找个合适的机会,通过正规渠道,约那位具体负责的处长谈一次。不谈困难,不谈委屈,就谈你根据前期反馈,‘进一步完善’后的思路。带着你重构后的大纲和核心图表去。虚心请教他,从部委工作角度,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地方。让他感受到你的尊重,你的务实,和你真正想做出有价值东西的决心。”

林万骁说完,靠回椅背,端起水杯喝了一口。“学术是净土,但想让学术成果落地生根,就得了解它要落地的土壤是什么脾气。这不是妥协,是智慧。”

夏宁宁久久没有说话,看着桌上那份被打回的材料,眼神从最初的愤懑、委屈,逐渐变得清明、沉静。她拿起笔,在那行批注旁,开始飞快地记录下林万骁刚才话里的要点。

“用户画像……操作流程……独特价值……主动沟通……”她喃喃自语,笔下不停。

过了一会儿,她抬起头,眼中恢复了神采,甚至带着点跃跃欲试:“我明白了。不是课题不好,是我之前‘呈递’的方式不对。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林万骁看着她重新燃起斗志的样子,微微颔首,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他帮她把滑落颊边的一缕发丝别到耳后,动作轻柔。

“那就好。”他顿了顿,补充道,语气带着点黑色幽默,“记住,跟部委的处长们打交道,有时候得像搞统战工作,既要坚持原则(你的学术底线),又要灵活机动(呈现方式),还得懂得寻找最大公约数(共同的价值点)。”

夏宁宁被他这个比喻逗得莞尔一笑,心里的郁结散了大半。她收好材料,站起身:“我回书房重新弄大纲,今晚可能要熬夜。”

“去吧。”林万骁点头,“别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