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万骁在“矿业谣言”事件中的果断处置和随后那份关于社会思潮的内参报告,影响力在部委中悄然扩散。当然,赞誉之声居多,但同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也开始出现。
异样最先出现在一次局内的业务讨论会上。议题是关于如何优化现有的舆情信息报送模板,使其更能反映深层次的社会心态。林万骁结合自己构建新体系的构想,提出是否可以增加“核心诉求挖掘”、“群体心态画像”和“关联风险预判”等栏目,让报告不仅呈现“是什么”,更试图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
他的话音刚落,坐在对面、一直负责报告模板审定工作的老专家刘道善(简称刘老)就推了推厚厚的眼镜,慢条斯理地开口了:“万骁同志的想法很有创新性啊。不过呢,我们现有的模板是经过多年实践,部领导认可,各方都习惯了的格式。贸然增加这么多主观性强、难以量化的内容,会不会影响报告的客观性?而且,下手,反而影响信息收集的效率和覆盖面。”
刘老是局里的老资格,享受副司级待遇,虽不担任具体领导职务,但威望很高,许多既定流程和规范都出自他手。他的话听起来是在探讨业务,但语气中那种对“既定规矩”的维护和对“标新立异”的不以为然,几乎不加掩饰。
立刻有几位资深处长附和:
“刘老说得有道理,规范性很重要。”
“是啊,增加栏目容易,但确保
“现在工作量大,再增加复杂分析,怕基层负担太重。”
会议室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林万骁能感觉到,那些投来的目光中,除了对刘老的尊重,也夹杂着对变革本能的抵触和一丝对他这个“空降兵”急于表现的不以为然。他提出的并非根本性颠覆,仅仅是在现有框架下的优化建议,却已然触动了某些人习惯的舒适区。
他面色不变,语气平和地回应:“刘老和各位同志的顾虑很实际。规范化是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我的想法是,我们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试点,选择几个基础好的省市作为联系点,尝试报送更深入的分析内容,同时配套提供分析指引和培训。成熟之后,再考虑是否推广,或者作为现有模板的补充附件。目的不是为了增加负担,而是为了提升我们信息产品的‘含金量’,更好地服务决策。”
他既肯定了规范的重要性,又提出了稳妥的推进路径,让人难以直接反驳。周其文局长最后拍板,同意先小范围试点,算是给了林万骁一个台阶,但也明显放缓了他试图推动变革的步伐。
这还只是台面上的阻力。更隐晦的,发生在日常的细节里。
有一次,林万骁需要调阅一份几年前的重大舆情事件归档材料,用于研究借鉴。按规定流程签批后,档案室却回复说那份材料因库房调整,暂时无法提取,需要等几天。而据林万骁侧面了解,那份材料并非冷门档案,近期还有其他司局的同志借阅过。
还有一次,在部分涉及跨局协调的工作中,他明显感觉到对方的态度不像之前那么顺畅,总会提出一些程序上或技术上的细节问题,需要反复沟通确认,无形中拖慢了进度。一些原本可以通过非正式沟通快速解决的问题,也被要求严格走公文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