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系统的整顿初见成效,为龙湖的肌体进行了一次排毒。林万骁的目光,并未停留在城市的高楼大厦和产业园区,他开始更多地投向龙湖区下辖的那些近郊乡镇。城市的快速发展,不能以乡村的凋敝为代价,城乡融合,共同富裕,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次区委常委会上,在讨论完主要经济指标和重点项目后,林万骁将话题引向了乡村。
“同志们,我们龙湖的城市化率在不断提升,这是好事。但大家不要忘了,我们还有近百分之四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还有大片的乡村土地。”他调出了一张龙湖区的卫星地图,指着那些被绿色覆盖、环绕着城区的区域,“看看这些地方,离主城区不过二十分钟、半小时车程,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但发展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深沉:“我们不能让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要找到适合我们龙湖近郊乡村的实际路径。”
他提出的思路,是依托都市消费需求,发展精品民宿和观光农业,走一条城乡互动、三产融合的新路。
“现在城市居民,周末、节假日渴望逃离喧嚣,向往田园生活。这就是我们近郊乡村最大的机遇!”林万骁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几个靠近湖泊、山林或拥有特色产业的乡镇,“比如靠山镇的竹海,临湖乡的水岸,还有青林镇的特色果蔬种植基础。完全有条件打造一批有品位、有特色、能留得住人的精品民宿集群,配套发展农事体验、果蔬采摘、亲子研学等业态。”
这个提议,在常委会上引发了讨论。
区长首先表示支持,但也提出了现实问题:“林书记的思路很有前瞻性。不过,发展民宿和观光农业,投入不小,社会资本是否愿意下乡?农民是否愿意参与?还有土地、规划、基础设施配套,都是难题。”
分管农业的副区长补充道:“而且,一窝蜂地上项目,容易同质化竞争,最后可能谁都赚不到钱。”
“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林万骁沉稳回应,“所以,我们不能搞行政命令,不能大干快上,而是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
他提出了具体的推进策略:
选择基础较好的靠山镇和临湖乡作为试点,先行先试。由区文旅局、农业农村局牵头,聘请专业团队,高标准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特色定位,避免同质化。
创新投入机制。区财政设立乡村振兴引导基金,以奖代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提升和环境整治。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返乡青年参与民宿投资和运营。鼓励农户以宅基地、闲置房屋入股,或自主经营,或与企业合作,分享发展红利。
“尤其是要保护好农民的利益!”林万骁特别强调,“流转租金、入股分红、务工收入,要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成为参与者、受益者,而不是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