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直通省委(2 / 2)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有些深沉:“新班子磨合,有不同声音很正常。关键是要把握好度。既要尊重班长,维护班子团结,也要坚持原则,守住底线。有什么情况,可以直接向同林同志汇报,也可以……让办公厅的同志转达给我。”

“办公厅的同志”,这看似随意的一句,却让林万骁心头一凛。这是顾沉舟在暗示,他有一条可以直接通向自己的信息渠道,绕开可能存在的市级层面的阻塞或过滤。这是一种莫大的信任,也是一种无形的支持。

“我明白,书记。”林万骁郑重回答,“我一定牢记您的指示,在市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努力为林州、为北江的发展贡献力量。”

汇报结束时,顾沉舟起身,走到墙上的北江省地图前,指了指林州的位置:“林州是北江的重要一极,龙湖又是林州的龙头。把龙湖的事情办好,就是为全省大局做贡献。放手去干,省里是支持实干、支持创新的。”

这句话,给林万骁吃了一颗定心丸。

从顾沉舟办公室出来,林万骁没有立刻返回林州,而是去了一趟省委办公厅,以汇报工作、沟通信息的名义,拜访了几位关键处的负责人,特别是与顾沉舟关系密切的综合一处。他没有具体告状,只是客观介绍了龙湖的发展情况和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难题(如土地、资金、政策瓶颈),并表达了希望省委办公厅能更多了解基层实际的声音。这种看似程序性的沟通,实则是在巩固和拓宽那条“直接信息通道”。

回到林州,林万骁感觉自己的脚步更加沉稳。

他首先加强了与区委班子,特别是区长(新任,与他配合尚可)和几位核心副职的沟通,统一思想,强调在坚持“三大底色”的前提下,积极对接市里的招商要求,但所有项目必须经过严格论证,符合龙湖的产业规划和环保安全标准。他要确保龙湖内部铁板一块,不给外界任何可乘之机。

同时,他指示秘书陆星河,更加密切地关注市里的动向,特别是马风云接触其他常委的情况以及可能抛出的重大政策调整。

几天后,马风云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议《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这份稿子充满了“突破”、“创新”、“特事特办”的字眼,其中不少条款在林万骁看来,存在规避监管、打政策擦边球的风险。

按照惯例,这份征求意见稿会下发各区县和相关部门。

林万骁拿到文件后,没有急于表态。他先让李明组织区法制办、发改局、环保局、安监局等核心部门进行深入研究,逐条分析潜在风险和与上位法、上级政策可能冲突的地方。

然后,他亲自操刀,以龙湖区委、区政府的名义,起草了一份措辞严谨、论据充分的反馈意见。意见首先肯定了市里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接着笔锋一转,以龙湖的实践经验为例,指出某些条款可能在实践中引发的问题,并提出了更稳妥、更符合法律法规的修改建议。整份意见有理有据,既体现了对市里工作的支持,又坚守了原则和底线。

他没有选择在公开场合与马风云硬顶,而是利用规则内的渠道,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份意见通过正式公文系统上报市政府办公厅,同时,他也让李明通过非正式渠道,将意见的核心内容透露给了市委办公厅和相关的市委常委。

这是一种典型的“借力打力”。借规则之力,借郑同林可能持有的审慎态度之力,甚至借顾沉舟和省委办公厅可能存在的关注之力,来对冲马风云的“速度”冲击波。

果然,这份来自龙湖的“不同声音”在市政府内部引起了一些波澜。马风云看到后,脸色不太好看,但在随后召开的市委书记专题会议上,郑同林特意提到了这份意见,表示“龙湖区考虑得很周全,有些建议值得重视,优化营商环境不能以牺牲法治和安全为代价”,要求市政府方面对征求意见稿进行进一步完善。

马风云不得不暂时收敛锋芒,表示会认真研究吸纳合理建议。

第一回合的暗中交锋,林万骁凭借精准的判断、充分的准备和巧妙的借力,稳住了阵脚。但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马风云绝不会轻易放弃他的施政理念,更大的风雨,或许还在后面。

林万骁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熙攘的车流。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棋盘已经铺开,对手已经落子,他必须更加谨慎,也更加果决。不仅要守住龙湖,还要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为林州谋划一个真正可持续的未来。这条借力打力之路,他必须走得稳,也要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