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指示。”林万骁语气平和,“我想了解一下近期群众反映比较集中、比较强烈的几个问题。不要简报上那种概括性的,要具体案例,越具体越好。特别是那些重复访、集体访的案子,把基本情况和处理难点整理一下,下午下班前送给我。”
“好的,林书记!我马上亲自整理!”信访局长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区委书记直接过问具体信访案例,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
放下电话,林万骁又想到了一个人,那个在政策研究室,写出了犀利调研报告的李明坊。此人对龙湖问题有独到见解,文笔扎实,或许是一个可以借助的力量。但他没有急于召见,他还要再观察一下,看看钱友良送来的那些文稿里,是否还有被埋没的人才,以及李明坊在面对突然的重视时,会如何表现。
下午,信访局长亲自抱着一摞厚厚的卷宗来到了林万骁办公室。这些卷宗里,记录着一个个鲜活的、充满无奈甚至愤怒的民生故事:有拆迁十年未得安置的居民联名信,有反映企业污染导致庄稼绝收的村民诉求,有投诉基层干部吃拿卡要的实名举报……这些,都是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光鲜数据背后,被刻意淡化或拖延的“负能量”。
林万骁看得很仔细,眉头不时紧锁。这些案例,远比赵东来口中“个别老上访户思想不通”要严重和复杂得多。它们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龙湖繁荣表象下的裂痕。
快下班时,钱友良果然送来了区委办所有35岁以下干部的简历和文稿汇编,厚厚两大本。他脸上堆着笑:“林书记,您要的材料都在这儿了。这些都是我们办公室的年轻骨干,各有千秋。”
林万骁接过材料,淡淡地说:“好,放这儿吧。辛苦了。”
钱友良欲言又止,似乎还想再推荐一下他的外甥王志坚,但看到林万骁已经低下头开始翻阅材料,只好把话咽了回去,讪讪地离开了。
夜幕降临,区委大楼渐渐安静下来。林万骁没有开大灯,只亮着办公桌上的一盏台灯。他埋首于那堆年轻人的文稿中,时而快速浏览,时而停下来仔细品味。他看的不仅是文采,更是观点、是数据、是逻辑,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责任感和洞察力。
他发现,大部分文稿还是官样文章居多,但确实有少数几篇,如同李明坊之前那篇一样,敢于直面问题,分析透彻。其中一篇关于龙湖经开区产业空心化风险的分析,数据详实,预测精准,作者是综合科一个叫陈默念的年轻干部;另一篇关于基层形式主义调研报告,案例生动,讽刺辛辣,作者是信息科一个叫孙淼淼的女干部。
林万骁用红笔在这些名字上做了标记。这些人,或许就是他未来可以倚重的“信息源”和“智囊”的雏形。
合上最后一本文稿汇编,林万骁走到窗边,望着龙湖区的夜景。灯火璀璨,霓虹闪烁,这片土地充满了活力,也隐藏着无数亟待解决的难题。信息的迷雾依然存在,但他已经找到了几缕穿透迷雾的光线,非正式的调研、真实的信访案例、以及那些尚未被体制完全“格式化”的年轻头脑。
第二天,一辆普通的公务车驶出区委大院。车上只有林万骁、钱友良和司机。钱友良坐在副驾驶,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新书记,今天会把他带到什么地方去。而林万骁则靠在座椅上,目光平静地看着窗外流动的街景。
他知道,这场深入龙湖肌理、拨开信息迷雾的旅程,才刚刚开始。他要去亲眼看看,这份沉甸甸的权力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一番真实天地。而他的出现,必将在这片天地间,搅动新的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