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第一次常委会(2 / 2)

提出这个建议时,组织部长陈过房下意识地先看了赵东来一眼。赵东来微微颔首,接口道:“马文明同志我是了解的,在红山镇干了三年,农业结构调整抓得不错,是个踏实肯干的干部。河畔镇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期,让他过去,可以发挥其熟悉农村工作的优势,促进城乡融合。我认为这个安排是合适的。”

其他常委大多沉默,或表示“没有意见”。显然,这可能是赵东来在人事安排上的一次试探,或者是一次惯例的利益平衡。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项调动将顺利通过时,林万骁开口了。他放下手中的笔,目光平静地看向组织部长,语气和缓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审慎:“马文明同志的情况,我简单看了一下。红山镇过去三年的信访总量,在全区各乡镇街道中,一直位列前三。特别是涉及征地补偿、村务公开的集体访、越级访,数量不少。而且,信访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赵东来,依旧平和:“东来区长刚才提到,这位同志踏实肯干,农业结构调整有成绩,这可能是事实。但是,一个地方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信访量持续偏高,至少说明在化解基层矛盾、做好群众工作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在这种情况下,将其调任到情况更复杂、发展任务更重的河畔镇,是否合适?是否需要再慎重考察一下?”

一番话,条理清晰,数据准确,直指要害!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赵东来。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位新书记刚到任几天,竟然对一个镇长的任免细节,特别是信访数据掌握得如此精准!这完全超出了常规的认知。通常,书记只会关注到副处级以上干部的任免,科级干部的微调,大多是区长和组织部长沟通后,走个程序。

赵东来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试图辩解:“林书记,基层信访问题成因复杂,不能完全归咎于主要领导干部……”

“我当然同意不能简单归咎。”林万骁打断了他,语气依旧平稳,但分量更重,“但作为主要领导干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至少,在信访问题没有明显改善之前,我认为对其提拔或调任到更重要的岗位,需要格外慎重。这是对干部负责,也是对河畔镇的发展负责。”

他看向陈过房:“这个建议,暂时搁置。请组织部会同信访局,对马文明同志在红山镇的工作,特别是信访化解情况,做一个深入的专项考察,拿出报告后再议。”

陈过房连忙点头称是,额头上微微见汗。

林万骁不再纠缠此事,转向下一个议题,仿佛刚才只是进行了一次再正常不过的讨论。

但会场的气氛已经彻底改变。常委们再看向林万骁的目光中,多了几分真正的敬畏和谨慎。这位年轻的新书记,远非他们想象中那样可以轻易糊弄或掌控。他不动声色,却心细如发;他看似放权,却牢牢抓住关键;他言辞平和,却寸土不让。他用一个看似微小的人事议题,精准地传递出几个强烈信号:我做了功课,别想蒙混;我关注基层,重视民生稳定;在人事权上,我有一票否决的权威和决心。

赵东来靠在椅背上,脸色阴沉,不再轻易发言。他意识到,自己低估了这位空降而来的对手。龙湖区的权力格局,从这次常委会开始,已经悄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林万骁的初试锋芒,不仅立了威,更在无形中,将常委会的主导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散会时,林万骁率先起身,步伐稳健地走出会议室。身后,是一群心思各异的常委,他们知道,龙湖的天,真的要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