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结业论文(2 / 2)

而更多的人则在观望、比较、犹豫,试图从授课老师的只言片语中,从近期政策文件的热点词汇里,捕捉到最能体现分量又最适合发挥的题目。

林万骁同样在深思熟虑。他站在宿舍窗边,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木,手指无意识地在窗台上轻轻敲击。他的选择,远比旁人要多,也远比旁人要难。

拥有前世的记忆和视野,他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政策演变的脉络,有着远超当下所有人的洞察。他可以写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即将掀起浪潮的领域,一鸣惊人;他可以深度剖析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中国战略选择,展现宏大国视野;他甚至可以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出极具前瞻性的构想……

但这些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便被他迅速否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过于超前的观点,在眼下这个环境,带来的可能不是赏识,而是质疑和风险。一个基层干部,对这些领域表现出如此精深的理解,并非好事,反而可能引人怀疑其信息来源或动机。

他需要的是一个既能充分展现自身能力、体现青川经开区实践价值,又能紧扣当前政策热点、符合自身身份定位,并且安全稳妥、挑不出毛病的题目。

两个选题在他脑中反复斟酌,盘旋。

第一个是《新时期开发区转型升级的路径探析,基于青川经开区的实践》。这个题目极好,务实、贴切。青川经开区在他手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充足的实践案例和数据支撑。他可以系统总结“青桥模式”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面对传统要素红利减弱、区域竞争加剧、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形势,开发区如何从追求规模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型,如何从依靠政策优惠向依靠制度创新转型,如何从产业集聚向创新生态升级。这既能展示他的政绩和能力,又体现了战略思考,几乎是为他量身定做。

但另一个题目,却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优化营商环境与强化纪律保障协同性研究》。

这个题目的灵感,很大程度上源于刚刚过去的那场风波。李方军、王启明等人的事件,表面是纪律松懈,深层次又何尝不是一种权力运行失范、政商关系不清,从而对营商环境构成潜在破坏的体现?而他在青川的实践,一方面大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吸引投资,另一方面又坚决守住底线、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了开发区的良性发展。

这个选题,将“发展”与“纪律”这两个看似有时矛盾的维度统一起来,探讨其内在的协同性和互促性。这既回应了欧锦年部长高度重视的纪律建设问题,又紧扣了当前从上到下优化营商环境的中心工作,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兼备,格局似乎更高一层,也更具有普遍指导价值。而且,经历过风波之后,探讨这个议题,更显得应景和必要。

两个题目在脑中激烈交锋。前者稳妥,优势明显;后者新颖,更具挑战性和思想性。

沉思良久,林万骁的目光逐渐变得清晰坚定。

他走到书桌前,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档。在标题栏,他郑重地敲下了一行字:

《优化营商环境与强化纪律保障协同性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思考》

他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不仅是一次论文选题,更是一次政治表态和学术探索的有机结合。他要通过这篇论文,向组织,特别是向欧锦年部长表明,他林万骁不仅懂经济、会发展,更深谙纪律规矩是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一个真正“又红又专”、值得信赖和重用的干部。

选题既定,方向已明。接下来,便是沉心静气,搜集资料,梳理思路,将他在青川的实践、在党校的所学所思以及对未来的洞察,熔铸于这篇至关重要的结业论文之中。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他自己为自己拟定的,而阅卷人,是组织,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