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桥经验》的初稿如同一块精心雕琢的美玉,只待合适的时机呈于世人面前。林万骁深谙“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再好的经验,没有强有力的推广,也只能明珠蒙尘。
他需要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造势,将“青桥经验”这块金字招牌高高挂起,亮瞎所有人的眼。
机会很快来了。
在顾沉舟省长的亲自安排下,北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组建了一个高规格的调研组,由研究室副主任亲自带队,浩浩荡荡开赴青桥镇,进行为期三天的深度调研。美其名曰“总结基层鲜活实践,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消息传来,青桥镇上下顿时像打了鸡血。县委县政府更是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吴大勇亲自打电话给林万骁,语气那叫一个热情洋溢:“万骁啊!省里这么重视,这是对我们全县工作的肯定!你一定要接待好,汇报好,要充分展现我们青桥、我们青川的良好形象!需要县里什么支持,直接说!”
林万骁握着电话,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他知道,这肯定是顾省长的手笔。调研组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级别的“官方认证”,其分量远超任何形式的表扬。
接待工作瞬间提升到“战备状态”。镇政府大院打扫得比过年还干净,花坛里的冬青树被修剪得像是刚军训完的标兵,连镇政府门口那两只石狮子都快被擦秃噜皮了。
调研组的车队抵达时,那阵仗让见惯了场面的青桥干部都暗暗咋舌。林万骁和周正阳带着班子全体成员,早早就在门口迎候,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热情与谦逊。
副主任是个戴着金丝眼镜、学者气很浓的中年男子,握手时力度适中,说话条理清晰:“林镇长,周书记,打扰了。我们这次来,主要是学习,你们青桥的实践啊,在省里都挂上号了!”
接下来的三天,调研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他们不仅看德宁、看民宿、看考古公园,还一头扎进村里,跟老农蹲在地头聊收成,拉着民宿老板娘算账本,甚至混进镇中心小学跟孩子们一起听了一堂课。
林万骁全程陪同,讲解起来那叫一个深入浅出、数据翔实、金句频出。从“党建引领不是挂标语,是要让党员成为产业链上的螺丝钉”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你得先会算账,知道怎么把风景变成‘风景币’”,听得调研组一行人时而点头沉思,时而哈哈大笑,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
晚上座谈,林万骁更是火力全开。他不再是那个埋头干事的镇长,俨然成了乡村振兴领域的“理论家”,把那份《青桥经验》报告里的精髓,用最生动活泼的语言阐述出来,听得各位政策研究大佬们眼睛发亮,直呼“接地气”、“有干货”、“启发很大”!
调研结束时的反馈会上,副主任握着林万骁的手用力晃了晃:“万骁同志,不虚此行,真是不虚此行啊!你们青桥的经验,不仅做得实,总结得更好!有血有肉有灵魂!回去我们一定好好向省委汇报!”
送走心满意足的调研组,青桥干部们刚想松口气,第二波攻势又到了。
第二天,《北江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重磅系列报道开篇:《解码“青桥奇迹”:一个乡镇的乡村振兴答卷》,作者赫然是首席记者沈星澜!
这篇文章写得那叫一个精彩!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细节;既有数据支撑,又有人物故事;既充分肯定了青桥的成就,又深入剖析了其成功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