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灾后重建(2 / 2)

第三天清晨,省城高铁站。

林万骁背着电脑包,穿着最普通的藏青夹克,像出差的小科员。

省发改委大楼十二楼,投资处处长郑国梁,五十五岁,头发花白,眼神却像鹰隼。

他坐在办公桌后,面前摊着《青桥物流园灾后重建可行性报告》,厚厚三十页,封面印着省长批示的复印件:“支持青桥镇灾后重建试点,原则同意。”

郑国梁抬头,目光在林万骁脸上停留三秒:“上面都批了,我照办。指标500亩,一期投资5亿,省里只给政策,不给钱。”

林万骁把另一份文件推过去:“钱不用省里出,三家投资方已备好现金,只差指标。”

郑国梁把公章往批文上一盖,声音像铁锤落砧:“指标给你,三年内建成,逾期收回。”

批文上,鲜红的国徽像一枚勋章,烙在青桥镇的未来上。

回到青桥镇,夜已深。

镇政府小会议室灯火通明,长桌上摆着三份密封报价。

山河路桥董事长周国梁第一个拆封:“垫资2亿,占股28%,附加条件:物流园运营权20年。”

北江银行副行长刘仲达紧随其后:“低息贷款5亿,占股30%,附加条件:一期托管权。”

省交投集团副总最后拆封:“现金10亿,占股35%,附加条件:控股+运营权。”

林万骁把镇投51%的底线文件拍到桌中央,声音不高,却像刀锋划过宣纸:“镇投51%铁门槛,剩余49%竞价,价高者得。

今晚12点前,二次密封报价,谁破底线,谁出局。”

二次报价,省交投胜出。

2009年,3月6日,川北物流园奠基。

五百亩土地平整如镜,彩旗猎猎。

林万骁握着铁锹,铲起第一铲土,尘土飞扬,像一场无声的宣战。

奠基碑上刻着鎏金大字:川北物流园一期,灾后重建样板。

镇广播同时响起:三年后税收三千万,五年后全镇Gdp翻番。

谁再上访,直接来镇政府领分红。

声音穿过青石板街,穿过豆腐脑的热气,穿过老槐树的枝桠,像一条新生的河,悄悄漫过整个青桥镇。

傍晚,镇政府三楼宿舍。

林万骁站在窗前,看远处工地灯火,像一条燃烧的长龙。

他想起奠基碑上的字,想起省里批文上的钢印,想起县长那句“别让我背锅”。

他掏出手机,给顾沉舟发了一条短信:

“物流园奠基,三年后税收三千万,五年后Gdp翻番。”

短信发出,他抬头看天,残月如钩,风带着湿土味,像一场尚未落地的暴雨。

春风未起,废墟上却已长出新芽。